红河边上是没有和尚庙的。
红河边上也不许有和尚庙。
可是云游的和尚不知道,他一路风尘仆仆,要来挂签投宿,瞻仰大佛的威严。他看见了一条河,可是不见其他的建筑,于是知道自己受了骗。
没关系,和尚心想,既然河边无寺,本地也不见寺庙。那就该约上几个好友,一同化缘劝导,让本地的信男信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给众生一个积德行善的机会,造出一方清净之地。
和尚借了逃学孩子的纸笔,开始给自己的好友写起信来。信中说红河边上有一座古刹,是个大隐隐于市的清修之地,寺中大佛宝相庄严,香火鼎盛。寺内主持是个得道高僧,要请天下于佛经一方颇有心得的同辈互相切磋讨论,只是新寺建成,尚无名气,需要愿意前往论经的僧人口耳相传,代为宣扬。
和尚的好友信了,于是更多和尚知道了这件事。
他们同样风尘仆仆,一路化缘,一路熟读经文,修佛之人不应有攀比之心,可学问总该有个高低。
到了约定那一日,成百上千的和尚来到红河边上,要来红河寺同那主持讲经论道。本地的人纷纷猜测,却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先来的和尚看到了红河,看不见和尚庙。
后来的和尚也看到了红河,不见和尚庙。
他们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的和尚找遍了整条红河,累的气喘吁吁。他们不服气地嚷嚷,是有人弄虚作假,根本没有所谓的红河寺。
还有的和尚不甘心就此放弃,他们争辩道一定有这么座寺庙,只是藏得太深,再仔细找找一定能找着。
和尚不好打架,也不好生气,于是两方开始讲经说理,要让另一方心服口服。
两帮人吵到天黑,也分不出谁高谁低,旁观的百姓点了火把,倒是听得如痴如醉。
临了,两方筋疲力尽,偃旗息鼓,准备离开红河,去别的能投宿寺庙。
却有当地的县太爷派兵拦住了各个和尚。县太爷捐官前曾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现在做了官,也自有其生财之道。他捋着细长的胡子,微微笑道,既然有僧,自当有庙。
于是红河边上有了一座古刹,建在大隐隐于市的清修之地,寺中大佛宝相庄严,香火鼎盛。各个和尚讲经论佛,选出佛法最高深的做了主持。而当地也因为这座寺庙改了名,叫做河寺县。每年都有大量香客来此朝拜佛祖,进献香火。
而原来写信的那个和尚呢?他用光了孩子的墨和纸,就笑嘻嘻地继续云游四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