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不喜欢心灵鸡汤类的灌输,害怕“营养”补得过多失去了自我和判断的能力,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故事,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远方,所以,对于温情疗愈类的小说总是敬而远之。不过,记得马克·李维曾说过“在我给我儿子写的书里,我不会给他讲一些大道理,而让他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有希望、有欲望去为世界创造价值和一些人文情怀的东西。”出于与作者相同的认知,同时,也好奇于“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的故事的诱惑魅力,我仔细品读了《偷影子的人》。
这是一个关于童年,关于成长的故事,沿用了马克·李维一贯的真挚细腻、贴近生活的写作风格。试问,谁没有童年,青梅竹马,形单影只,即使平淡如水,都让人难以忘怀,那些深藏在记忆的留恋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窜出脑海。“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在这外省的小城市里,我拼命等着伊丽莎白垂怜而看我一眼,在绝望中等待长大”这个略带点忧伤的开头瞬间唤醒了被遗忘的前尘往事。
青葱岁月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仿佛都成了生命的全部,比如,某天早晨,看到暗恋的姑娘牵着别人的手走来,世界瞬间只剩下了黑白两色;某次考试的分数比闺蜜低了两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们会拉帮结派,唇枪相向,也会因为不经意的瞬间化敌为友,我们也会因为家庭的变故封闭自己,躲在无人的角落暗自神伤……就像《偷影子的人》的那个小男孩一样,面对父母的离异,把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小小的肩膀上置放。读《偷影子的人》,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马克·李维的妙笔生花中,观看一遍自己的成长。
主人公所拥有的“偷影子”的特异功能作为主线贯彻文章始终,却并没有被滥用,它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那般神奇,也没有被描绘成救世主一样解救身边的人于危难之中,它总是在恰到好处的地点出现,比如,帮助守卫伊凡走出过往的枷锁,化解对死敌马格的仇视,帮助好友吕克实现当医生的梦想……其实,这样的特异功能更像是我们愿意去发现,去理解,去宽容的心态。如果能够用心对待世界,用真心换真心,很容易就会发现父母疲惫生活下的孤独,朋友笑脸下的忧伤,恋人容忍下的无奈……“影子”的叙述就像肢体语言和情绪的暗示,它一直都在,等待理解,等待发现。
《偷影子的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马克·李维式的人文情怀在其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亲情的残缺,还是友情的长久,亦或是爱情的守得云开见月明,马克·李维都在极力传达着一种信念,珍惜当下,珍惜现在所有。这个明媚而忧伤的故事偷走了阅读的心绪,将回忆遗落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