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 阴阳应象大论
这里开始第二卷了,开始整体讲中华文化一直围绕的,也千变万化中一直存在的阴阳,阴阳与身体运行的关系。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感受】
一开始就点明,天地之道、万物纲纪、生杀变化之本为阴阳。
这就说明我们的身体也在这个规律中,在这个规律中调整不会错。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感受】
这段每句都是精华。“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地就是最为显著的阴阳之分的示例。
第二句具体拆分阴阳特征就是,阴:静、长、藏,成形,阳躁、生、杀、化气。大地同样安静、哺育万物、蕴藏精华,天空善变、升腾、飓风。所以天地就是典型的阴阳之道。
不过阴阳是周而复始相互转化的,寒极生热,也就是阴极转阳,同理热极生寒也可理解为阳极转阴。
寒气生浊,寒凝聚物质为沉淀的浊物;热气生清,热发散物质为升腾的气体。
很所以明显阴(寒)的走势是向下向内,阳(热)的走势是向上向外。
身体一样是这样的规律,如果体内脾脏的清阳之气不上反之向下,就生飧泻也就是消化不良的泄泻,脾脏的浊阴之气反向往上便生䐜胀,即呕吐、脘腹胀满。阴阳不顺,身体的病就来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感受】
这段第一句重复上段第一句,不同的是,“积”改为了“清”,很缜密,因为上段已经说明了清气是阳的专属,用清形容阳,使阳更为生动,也为了形容后面的云和雨。
拿云雨做示例,也是更形象的描述浊阴和清阳。阴阳极必反,地气上为云,云就是阴极生阳的清阳,云出天气和清阳出上窍对应。那雨同理,天气下为雨是阳极生阴的浊阴,雨出天气与浊阴出下窍对应。
然后再次说明清阳在身体的特征,因为向外向上,就充实皮肉腠理与四肢;浊阴向内向下,就归行于五脏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