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这吃食,真是中华民族老祖先在饮食上的一大创举。发酵后的面团,又暄又软,营养物质被酵母充分发酵,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包子馅可荤可素,种类丰富。吃包子不仅有淀粉充饥,还吃到了富含纤维和脂肪的荤素馅料,真是一举两得,美哉妙哉。关于好吃的包子种类,我个人脑海里有以下几种:
一、韭菜粉皮猪肉大包子
对韭菜粉皮猪肉大包子的印象,是我在上中学时,出了家门往西斜对着街上那家“包子大世界”的。我和发小是那里的常客,每天大清早在家匆匆忙忙洗刷完,急走两步,钻进“包子大世界”里,坐上一张油马扎,叫上两个韭菜粉皮大肉包和一碗鸡蛋汤或者小米粥,早餐算是齐活了。
他家的包子真是好吃,淡黄的包子皮薄而汪亮,咬一口,绿油的韭菜和弹性的粉皮立刻在口腔翻滚,这时,厚薄适中的酱色大片五花肉正好出现。如果说第一口是唤醒味蕾,那么第二口则是撬开你的胃,对于嗜肉者来说,当看到簌簌抖动的肉片夹杂在韭菜和粉皮中时,内心早已不能自持,狼吞虎咽开来。尽管非常好吃,,但吃的次数多了,也会感觉到腻,我通常会拎起小醋罐把醋直接浇到包子里,吃着酸香的包子,喝一碗蛋花汤,温暖了隆冬求学路,熨帖了单薄学子胃。
二、茴香苗猪肉大包、洋葱肉丁包子
把这两类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种包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先说茴香苗猪肉大包,可能茴香跟韭菜性质差不多,喜欢吃的人喜欢到骨子里,不喜欢的人闻到气味就会远远躲到一旁,但我偏爱重口,喜食这些带有独特气味的蔬菜。在茴香苗刚上市的季节,纤细碧绿的茴香苗在集市里被成码好,摞的整整齐齐,妈妈买下两把,回家洗净、控水、切碎,和腌好的生肉糜拌在一起,放上葱姜末、猪油、豆油、老抽、花椒粉......然后把醒好的面团揉成包子笈,用擀面杖擀成边薄底厚的包子皮,挖上两大勺茴香肉馅,边璇边把包子褶拧好,剩下的就是我紧盯着钟表上的指针转动了。
当漫长的时间划过,蒸屉上的白雾越来越急,让人魂不守舍的香味在厨房里越堆越浓,妈妈掀开锅盖,一锅白白胖胖的包子煞是喜人。新出的包子先给爷爷送几个尝尝鲜,这是家里的规矩。当我从爷爷家慌慌张张跑来,妈妈已经给我把包子晾好,一口下去,满嘴流油,细腻的茴香苗和猪肉糜紧抱成团,每一口都是满足幸福的滋味。
洋葱肉丁包子和茴香苗猪肉大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食材改变而已。洋葱凌冽辛辣,每切一刀都让人痛哭流涕,但上屉蒸熟,却是软滑香甜,淡酱油色的洋葱片颗粒分明的包裹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丁,想来,这世上大抵只有母亲才能忍受生洋葱气味的折磨,只为孩儿做上一顿不一样的美味。
三、胡萝卜素包子
胡萝卜素包子是我大学时几乎每天早餐必点的爱物,没上大学之前,是没有吃过胡萝卜包子这种“稀罕物”的。刚开始我从来不买,毕竟没吃过,难以想象其味道。有一次,实在是好奇心驱使尝了一个,结果走上不归路,真的超好吃!
想来,我们大学食堂的包子还是有品质保证的,至少皮儿薄,其次,馅料很足,最后,味道不错。除了胡萝卜素包子,食堂里还有海带丝素包子,海带丝吃起来筋道爽滑,绯红的辣椒油染红包子褶,配上一碗甜豆浆,美!
四、闫家包子
闫家包子是我家乡一家卖包子的,店面不大,几张桌子,十来把椅子,布置简单,夫妻俩穿戴干净,一团和气。他家的蒸笼从凌晨3点多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两三点,去晚了就买不到,你要问他家的包子多好吃,我只能说,此物只应天上有吧。
PS:最近读殳俏的《寻食启示》和《饿童时代》,发现身边平易之物在作者笔下活色生香生动有趣,遂将自己浅薄的关于包子的记忆粗略整理,本是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