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阅读了几本关于心理方面和教育方面的书,感觉都很不错。比如,《不要用爱控制我》、《身体知道答案》等,大家有空可以一读。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关于吴非老师的一部作品《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提起吴非老师,大家并不陌生。之前他所写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等书,都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最近,我再次细细品读了吴老师的作品——《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吴老师的敬意再次油然而生。这本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既可以通篇长读,也可以随便从中摘取一篇阅读。文中字里行间可感受到吴老师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以及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堂课的责任心。阅读吴老师的文字,总让我想起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许是因为他对许多违逆教育规律的行为的痛恨与无奈,同时对教育饱含着深沉的爱的原因吧。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心中有学生。
真诚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吴老师说:“如果教师不能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说心里话,那就很难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说心里话,学生又怎么可能成为有正常思维的人?同样,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那样的教学又有什么价值?那样的课堂谁会怀念?”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帮助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进步,不断更新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认识,以不断鞭策学生前行探索。同时,心中有学生,不仅仅是备课时备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更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他们产生共情,真实地感受他们的情绪。说到真实地感受他们的情绪,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犯的一个小错误(提问学生后,有时忘记让他坐下)。而正是“忘了让学生坐下” 反映出课堂主体定位的问题。当提问学生后没有及时安顿好学生,对于当初的我觉得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遗忘而已,可是对于这名学生而言,或许感受到的是疑惑、是不确定、是忐忑不安,而这件小小的事情也正说明老师的眼中有比学生更重要的事情,那便是授课内容以及当时问题的答案。而这种对学生的忽视也正说明了自己在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不够。吴老师的文字再次提醒我:课堂的细节关注能力的提升是还学生课堂主体的基础。
第二、课中有内容。
现在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再单一关注教材、教参、教案上的内容,还会关注课堂,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自然PPT的使用就必不可少。PPT的使用确实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且比常规课的内容更充实丰富,这些自然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很有帮助的,可是确实也容易出现过度使用或滥用多媒体的情况,比如:从别处拷贝课件,直接拿去上课;有的课件制作精美,过度预设,课堂上被自己的PPT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而时间长了,学生就懒得再思考,适应了“灌”。因此吴老师提出要少用PPT,尤其小学的教学要尽量地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还一个清晰的课堂,使课堂不失其本,让教学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以更简单、更朴实的形式呈现,真正地做到学生学有所感、感中有悟、悟有所获。
第三、教中有自己。
吴老师还提到,在课堂上,教师要语言简明得体,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时而简明扼要、时而生动活泼、时而幽默风趣,并且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只应付考试,更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更提出了:不要以教科书和领导权威的见解来左右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坚持学思结合,每天及时反省吾身。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真的很需要在教学中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只有教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禁锢自己的思想,给学生以身示范,课堂上才有更多的学生敢于展开自己思想的翅膀,和教师一起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真正地让课堂属于当下,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是老师的,也是他们的。
如果说吴老师是一位指路者,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指南针,为我指明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停地打磨自己,真正地做到心中有学生、课中有内容、教中有自己。在此,也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因为其中很多事例真的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也很值得我们再次阅读、反复阅读,相信我们在之后的反复阅读过程中会有更深刻地感受,也会有更多的收获。最后,以一首儿童诗结束今天和大家的交流。
《栽一棵小树》
捡一块泥土
洒一滴雨露
在大山的缝隙里栽一棵小树
采一丛阳光
剪一絮秋风
唤来勤劳的蚯蚓
一起培苗翻土
歇一歇,瞧一瞧
这小树苗
什么时候
把绿芽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