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武王在灭掉商朝以后,他将王室子弟、有功之臣、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周朝统治者认为,将这些人分封到各地,拱卫周王朝,平时朝贡,战时出兵靖王,有百利而无一害,周朝统治江山永固。
然而,令周武王没有想到的是,分封制到了后期竟然反噬自身,成为推动周朝统治走向没落的重要因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朝的分封制。
周武王当初在全国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王室子弟姬姓的诸侯国53个,占绝大多数,并且这些诸侯国大部分在周王畿的周边或者是富裕之地,是武王最信任的国家,如卫国、晋国、鲁国。此外,周武王还分封了姜太公等一批有功之臣,不过这些诸侯国一般离京城较远或者比较贫瘠。还有,武王为显示自己的仁德,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商都旧址,封南方臣服的楚人首领熊绎为楚子。
实行分封制的本意是巩固周朝统治,但是分封制本身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分封制使得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大幅减少。周统治者将大部分的土地分给了各诸侯国,自己统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陕西西安和东都洛阳附近的部分地方。土地狭窄,人口不多,实力自然打折扣。
其次,分封制刚实行不久矛盾就已显现。周武王刚死,周公摄政,京城周边的诸侯王——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就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及东方的徐国、奄国、薄姑等诸侯国发动叛乱,声势浩大,历经四年叛乱才被平息。后来,为了加强对东方国家的监督和统治,周公不得不在东边的洛阳建立另一个统治中心——东都“成周”。
第三,诸侯国坐大不听指挥。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除了每年向周天子祭祀朝贡和跟随作战之外,诸侯国国君在本国内拥有经济、政治、司法、军队等极大权力,周天子只是这些诸侯国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诸侯国国君因为与周天子或者是近亲,或者曾经出生入死,是战友,大家相安无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世袭换代,近亲变成了远亲,战友情也早就没有了。有些诸侯国渐渐羽翼丰满,不甘于周天子指挥了。比如周昭王十六年,楚国不愿进贡了,引起昭王大怒,前后三次率军伐楚,结果在第三次昭王中了楚人的计策,在伐楚过程中溺水而亡。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让周王朝最后一点威信丧失,从此西周再无号召力了,镐京被西方的犬戎和申国的申侯联合攻破,西周灭亡。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更是式微,各诸侯争霸成功,周天子不得不前往庆贺。
总之,分封制在开国的时候作为封赏功臣和王室子弟,暂时巩固统治有一定作用。但是时间一长其弊端就会产生出来,统治阶级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后再分封时格外慎重,并且极力减少分封带来的危险,如汉朝汉景帝为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采用晁错的“削藩策”进行削藩;汉武帝发布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此外。历朝历代皇帝为削弱裂土封王的诸侯各种打压,甚至酿出大惨剧,也是很常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