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大学同学提议8月中旬来个聚会,下午又接到初中同学电话要搞同学聚会,真是巧了。算起高中同学聚会,这两年同学聚会得有点密集呢!漫漫人生路,各自匆匆行走,眨眼间进入社会二十多年了,之前都没有人提及聚一聚这事。可就在这一两年,大家突然的就对同学聚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热心人提起,响应者如云,大有回归美好校园时光的意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若是少数几人热心集合,倒也正常,只看这两年我的同学们一个个对同学聚会热情高涨的模样,明显与之前好些年的态度不一样。这样的心态转变,我们可以从群众心理分析这件事了。
本人,七十年代中出生的人,这两年刚跨过四十这个坎,进入所谓的不惑之年。作为我的同学,年纪与我相当,也是刚进入中年人的行列。如此,我们来看看中年人相对于青少年时期,会有怎样的心理,为什么会被古人称为不惑。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刚进入社会,会倾力追求名与利,以争取在社会上立足。由于注重追求物质性的利益,外倾心态和人格面目便会过度膨胀而使其他方面受到压抑。进入中年时期时,一个人往往成功地适应了外部环境,或功成名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由于人生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些人便会突然发现生活没有了目标,觉得生活空虚和没有意义。这种空虚与迷茫感,是人生的又一重大挑战,要是不能很好地应付,轻则抑郁沮丧,重则导致精神崩溃。
荣格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形是由于青年时期能量过多地投进于物质性的兴趣上而忽略了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到了中年 ,由于人生目标的实现,这种心理能量由于没有了用武之地而被收回,结果便造成了价值的丧失和人格的空虚。治疗这种中年性精神疾患,就必须唤起和形成新的价值以填补这种空虚。这种价值不应是纯物质性的,而应该是可以拓展人的视野的精神性价值,通过体验内心的存在来理解生命与个人生活的意义,以求得自性的完善。
而同学聚会,能够让人精神回归到进入社会前的单纯与美好,又可以从不同领域的同学身上开拓视野,还可以借鉴众人的经历重新找到新的生存价值。因此,同学聚会,其实是人本能的自我能量调节,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慰藉,是一个人内心能量的重点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而当一个人不再执着于物质追求,人们便认为这是不惑的表现。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热情地参加同学聚会。究其原因,不过几点。一是注意力还在物质追求上,所追求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二是自虑参加同学聚会不能给予自身精神上的安慰,也无法获得想要的拓展;三是走过空虚与迷茫,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不管如何,二十多年未见,总要尽量见一见。毕竟,毕业转眼间过去了二十多年。而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我们,谁也不知道还剩下多少年。能做的,只是珍惜现在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