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带孩子在小区里面玩,碰到一个妈妈,我们就一起聊起来,她说女儿三岁多,话特别多,在家里不停给她各种说,有时候自己玩的时候,还在那说个不停,有时候她听着就觉得很烦。我笑了笑对她说,小孩子在语言发展期,话多是好事,她是在自己练习说话,你平时可以多给她一些回应,可那位妈妈不以为然,反而给我说她有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会有那么多话,我没有再说什么了,只是礼貌地回以微笑。这让我想起来了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有些父母总是抱怨说,孩子大后都不愿意和自己说话了,有什么心事也不给他们说,感觉越长大越和自己疏远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在孩子小时候,当他和你分享自己的感受,说自己上学发生的事情时,你又是怎么回应的?是直接打断孩子的话,还是对孩子的话充耳不闻,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总是打断孩子的话,会让他感觉很生气,也让孩子失去了继续聊下去的兴趣,连情绪可能也会变得低落起来,长此以往,孩子当然就不愿意和你交流了。其实,无论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都是如此,只有我们感觉到被自己被倾听时,才会敞开心扉继续说下去,才肯去听从对方的话。
倾听就是我们听孩子说话时要用心,听的过程中尽量不打断、不评判、不反驳,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更多需要的是倾听、陪伴,然后才是引导。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对孩子敷衍、否定、评论、安慰、提意见。倾听孩子并不一定是为了得到什么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情感纽带会更结实,更能经受考验,也有利于解决矛盾和冲突。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找到在和我孩子沟通时,我们自己反复出现的一种情绪,体会一下这个情绪背后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你在意什么,害怕什么,想听到什么,然后我们就更能理解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同时才有可能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容易心平气和地听孩子说话。有时候孩子不仅想让父母听他们说,还希望得到父母的回应,除了不批评、不反驳,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跟随,跟随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用心倾听,体会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想法、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那到底如何通过倾听来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第一,当孩子试图对你说话时,请注意你是否经常打断、解释、辩护或者命令孩子?无论是你赞同的事情,还是你无法接受的事情,都不要频繁地说教或者命令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他是在一个安全的、被接纳的环境下,当他们感觉被倾听时,他才会去听大人要说什么。在倾听孩子时,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好奇心,鼓励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
第二,家长要有意识地做出改变,停止说话,只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例如,能给我举个例子吗?还有呢?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往往没有耐心听他们要表达什么,孩子的情绪也时常会让父母的大脑盖子打开,这时你可以停止说话,静静地听孩子说。父母的倾听会让孩子内在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可以给受挫的孩子无限的自信心和韧性,帮助他们学会情绪处理和倾听他人。
第三,当孩子说完后,问问他是否愿意听你说。如果孩子回答愿意听你说,这时你再来表达你的观点和情感。如果孩子仍然不想听你说,我们就要尊重孩子,也许此刻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他需要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那就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相信他是有能力自己解决的。
第四,在分享了你的看法后,要关注于寻求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法。你和孩子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完成了倾听,这时你对孩子的苦恼有了一定的了解,孩子的情绪也已经平复,可以和孩子来一场头脑风暴,寻找一个共赢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