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牵起妈妈的手,摸摸她的手臂,悠悠对她说:"妈,最近没运动吗?手臂肌肉都不结实,松弛了"其实,我心理的潜台词却是:"妈妈,您真的老了。" 只是这句话,我不忍心也不愿意说出口。
从前那个目不识丁,却在丈夫离世后,孝养着公婆,带着七岁九岁十一岁十二岁十四岁的五个孩子撑起一片天的妈妈已到花甲之年了。
当她再谈起当年的境况时,已是轻描淡写。只是我长大了,知道生活不易,人生会经历种种。反而爱找她讲故事,听她讲我未参与她生命的故事,讲我未懂事前她所经历的一切。因为妈妈的成长和经历够励志,胜于我去观影任何一部励志片。听着听着,我常常会潸然泪下,妈妈也会动情悲戚。妈妈受的苦,大部分都如她所说付诸东流了。她的胸襟和隐忍更是显现出她的强大无比。
从前家里大小事都是妈妈事必躬亲,她事无巨细地照护着,在我眼里,妈妈强大如金刚之身。而年少时,偶尔也会因为某些细节或某些小事情与妈妈据理力争。但现在已经不敢不该也不会了,妈妈的生活世界里只有我们,她也慢慢在变老,我要和她争理做什么?
有一天和儿子聊天,我问他:"你觉得你今生最爱的人会是谁?"儿子不假思索地说:"是妈妈。"随即儿子又反问我:"妈妈,那你最爱的人是谁?"从儿子坚定的眼神看,他应该觉得我理所当然说爱他。但不然,我说:"我爱的人很多,但我也像你一样,最爱的人是我的妈妈,因为这个世界上生我的只有妈妈,也是因为她给了我生命,今天我才能这样爱你。"借由此,我也想让儿子领会,今生你爱我,就更应该感恩外婆。
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想要孝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但发现一相处就很难。是因为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观臆断了,时常会因为父母没能附和我们的思想观念,就对他们声色俱厉。轻视了自己的父母,任由自己狂傲自大。父母不欠我们什么?反而是我们亏欠他们了,命是他们给的,恭敬感恩之心不是该时时升起吗?
我特别不认同有人说太"孝顺"就是"愚孝"。孝顺和愚孝不同等,从来没有一种孝道是教育我们当父母有错时,我们还抹稀泥说他都是对的。我记得<弟子规>里,有一段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段文很精辟,因为它把劝谏亲人的方法,态度和存心都为我们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没这么做,那是我们的过失,做不到这种程度,就已经不是孝顺了。劝谏亲人要有耐心,特别是父母的思想形成不是短时间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常常觉得会劝人的人,很有修养,因为劝人不容易。如果对父母不能和颜悦色,劝他时需要吵起来或恼羞成怒,那是你的存心不对,心不坚定。我们和父母的相处如果有问题,一定是我们需要修正自己。
我比较欣赏孝顺的人,如果能选择的话我也会选择和真正孝顺的人做朋友。中国的圣贤人说过「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皇帝需要这样的人来协助治国平天下,我们一介草民,修身齐家更需要亲近学习这样的人来安身立命。
学习,会让我们懂得孝亲,不是只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还要走进他们的心里,体恤他们。
容颜易老,时光慢些。容我好好学习爱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