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一部佛教经典,为一般日常修佛者所念诵。文词华美,逻辑严整。现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希望此文能对一些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有所启发。心经的主角是观自在菩萨,也译作观世音菩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萨了解了大智慧的时候,明了五蕴都是空。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为组成人生的五种要素。色指人能了解的一切外在事物。佛教认为外在事物都是虚幻的,事物徒具外在的形式(form)。受(feeling)指人的感觉,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经受各种外界刺激而形成感性经验材料,如同各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能采集温度,气压传感器能探测气压),这些感觉仅仅是外在事物刚刚在意识中形成。人还没有用理性去关照这些感性材料,主观的意识和客观的经验材料还没有相结合。想(perception)指思维对感觉材料有了初步的归纳、整理,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人的意识中有某些模式和框架能将从繁芜丛杂世界中取得的感觉经验分门别类,即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这些模式或框架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后天的。比如,从来没有见过雪的热带地区的人是无法想象雪的形状和手感,只有当他通过各种方式接触雪后才能形成雪的标准(概念),即知道什么是雪,什么不是雪。行(mental formation)指主观的意识与客观的经验材料完全相结合,形成了清晰的思维。各种概念之间有相对固定的相互关系,两个简单的概念可以和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比如房间里有柜子和衣服,根据以往经验,衣服在柜子里面。识(consciousness)指人能用这清晰的意识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一个清晰的思维(概念)形成一个逻辑元件,并相对地固化成一个确定的东西。概念成为逻辑推理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使思想的演进成为可能。譬如,在旅行途中,附近只有两家餐馆,如果我我不打算去第一家吃饭,那么在意识中会出现去第二家餐馆吃饭的想法。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舍利子是一位佛弟子,是观自在菩萨讲经的对象。这段话否定了五蕴的真实性,否定了所有感觉器官的功能。没有无明。明指人能对事物本质进行正确认识的状态。无明指人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状态。如果去除无明这种状态,是否能得到大智慧。心经的答案是否定的。去除无明之后还剩余认识的主体(人的主观意识),而这认识的主体在佛教看来也是虚幻、不真实的。所以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苦(ill-being)指遭受痛苦的人生,佛陀对人的存在持消极的态度。集(cause of ill-being)指人生痛苦产生的原因。佛陀更多地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过多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灭(end of ill-being) 指痛苦人生的终结。道(path)指摆脱生死轮回的途径,即修行佛法。无苦集灭道。心经否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原因在于否定了存在的主体(人)。既然人的存在是虚假的,那么作为原始佛教教义起点的苦(人的痛苦)也是不存在的。理论的高度提升了,但是也更为脱离大众百姓,只可能得到少数生活优渥的达官贵人的欣赏(他们经受更少的痛苦)。心经宣称人要直接放弃自己的意志。因为人的意志是虚假的,意志认识的对象也是虚假的。照此推理,人只能陷入虚无之中,也就没有任何信仰。心经为了克服此困难,提出人只要相信无上大智慧,便可参透世间幻想,达到涅槃。
佛家的人生态度总体是消极的,试图寻求摆脱痛苦的终极解决办法。虽然能对一部分人起到安慰作用,但是终究敌不过现实。三藏法师创立的法相宗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