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我却被一本书刷新了认知------得耐心者得天下,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耐心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和力量呢?
我们所了解的耐心,难道不是忍受着痛苦和无趣,去学习并不喜欢的东西吗?或者为了几两碎银不敢轻易跳槽,干着枯燥重复的工作,却只能咬牙坚持硬扛到底,完全是在用意志对抗痛苦。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对耐心的误解,读完这本书,我对“耐心”的认知彻底被颠覆,默默把它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这本书就是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是一部能够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作者用七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帮助我们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晰的路径、清晰的目标和清爽的情绪。
这不是鸡汤,整本书都是满满的干货,只读了第1章的3小节我就写了整整10篇读书笔记,书中很多观点我都是第一次听说,几十年来的认知不断被刷新被颠覆。关于这本书,每一章甚至每一节写一篇书评都不为过,今天主要想先说说我重新认识的“耐心”。
1.重新认识大脑,认识自己,让我们的人生重新“进化”一次。
耐心的反义词是急躁,遇到不称心的事马上激动不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我们大脑的构造造成的,因此就需要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大脑。
人类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我们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他们分别在3.6亿年前,两亿年前和250万年前进化而成。
由于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就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为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设置。
如果把大脑看成一家公司,本能脑和情绪脑一个老谋深算一个年富力强,理智脑这个经理年轻没有威望,经常被这两个老家伙欺负。所以我们往往在该努力学习的时候玩起了手机;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还管不住自己。
要想让大脑这家公司正常运转,我们年轻的理智脑就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认知,想尽一切办法哄着本能脑和情绪脑这两个老家伙,让他们好好干活儿,必要的时候,糖衣炮弹也可以安排上。
可是我们的理智脑实在太弱小了,稍有不慎,本能脑和情绪脑时就会跑出来欺负他一下,让他为身体的本能、欲望和惰性做一些合理的解释:
这个暑假先玩吧,最后几天再恶补作业;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如果我们能早一点提升自己的认知,就能让理智脑开启智慧,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比如说规定每天先写两个小时作业,再玩一个小时游戏,孩子就会开开心心把作业写了;努力减肥是为了身体更健康,变瘦了才能想吃啥就吃啥;跟随身体的本能让欲望代替理智,一时的痛快,可能会让爱人孩子陷入痛苦的深渊,还有可能导致离婚。可以用小别来增加夫妻之间的情趣,彼此留一点空间和小小的神秘感,夫妻共同成长,不光是生活的伴侣还是灵魂伴侣。有了这些认知和策略,丈夫的忠诚度会大大提升。
2.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三个耐心倍增器让你瞬间无敌
了解了本能脑和情绪脑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我们就知道在成长的路上,为什么会时常焦虑缺少耐心了。
王小波说:“大多数痛苦大都是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往往不顾自己的能力,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同时又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如果我们了解了耐心的三大增速器,就能做出焦虑,提升耐心。
第1个是复利曲线。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
我们报了很多培训课,买了很多书,学来学去还是不见成效,于是放弃了。殊不知,学习是有复利效应的, 也就是前期走的非常缓慢,但是达到一个拐点以后会飞速增长。
这让我想到竹子定律和荷花定律。
竹子定律:竹子在4到5年的时候,仅仅长几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它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的时间就长到15米。原来,竹子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扎根。
荷花定律:一个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会以前一天的2倍数量在开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第29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池塘。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的速度等于前29天的总和。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两个定律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成功需要积累与沉淀,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也有人说,成功人士都是长期主义者。作者也认为精英阶层大都是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更有耐心,更懂得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第2个是舒适区边缘。
记得以前常有人说,要想进步,必须得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但是从来有人告诉我还有个"舒适区边缘"的说法。
比如我以前学习写书评写拆书,不会选择性读书,有的书特别深奥难懂,远远超出了我所能理解的范围。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只好无奈地放弃。
那时候从舒适区出来,却不知自己一脚跨进了困难区,久攻不下,结果就被困难吓退了。
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存在,人类天生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希望及时满足,结果却在困难区受挫;行动的时候却又避难趋易,待在舒适区不愿意出来,结果当然一无所获。
而在舒适区边缘的拉伸区,我们既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没有觉得完成任务有那么难,成就感与挑战性并存,这也是让我们迅速成长的关键。
第3个是平台期。
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刚开始进步比较快,然后进入平台期。在平台期,虽然我们很努力,但进步缓慢收效甚微,看上去没有效果,甚至退步。
作者告诉我们这只是假象,因为在这个时期大脑中的神经元一直在发生链接,而且不断被巩固,到下一个节点就会再次进入快速上升期。
就像学英语一样,平台期需要六个月,但我们往往学了五个月,因为进步缓慢就放弃了,如果懂得平台期这个规律,就会知道这非常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孩子方面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教孩子说一句话,他很久都没有反馈,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把这句话说出来了,我们都会吓一跳,感到意外惊喜。因为我们知道孩子一定能学会,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是比较有耐心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信自己,对自己更有耐心一点呢?
作者认为,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既然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面对挫折时要做出与别人不同的选择:别人放弃,而我们要坚持下去,因为剩者为王。
光有耐心的三个倍增器还不够,坐着还翘翘,赠送了我们另一个法宝------成长权重比,这是学习的微观规律。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很勤奋很努力了,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呢?
有朋友说自己去年一年读了上百本书,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尽管每天打卡,但是感觉自己的生活还是没有多大变化,陷入了"越学习越焦虑,越焦虑越学习"的怪圈。
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习或努力都只停留在表层。天天关注读了多少书,打了多少卡,却对学习的内容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也没有行动和改变,所以结果还是感觉自己一无所获,没有本质的改变。
其实这还是我们的天性造成的。追求表层的学习量化是简单,而思考行动和改变是困难,避难趋易的天性让我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前者。
同时,表层的学习也是容易看到效果的,比如读了几本书,学了几个单词,但底层的改变不容易发生和看见,急于求成的天性让我们又不自觉地选择浅层的学习。
这就像一个时钟,浅层的学习像秒针,我们喜欢这种忙忙碌碌的感觉,而底层的改变像时针,很久都不见动一下。但是时针走一小格,秒针就得走3600下,这也很好地阐述了"多就是少,少就是多"的道理。也就是说,底层的改变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成长。
我们不要再追求读书的数量与书中内容的全面,而要求精,哪怕书中一句话一个观点能够让我们发生改变,就够了,这才是读书最大的意义与收获。
经常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越来越少。
3.既然得耐心者的天下,我们应该怎样拥有耐心呢?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既然知道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就没有必要再感到焦虑,坦然接受就是,就像接受自己再也长不高一样,这是客观事实。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其实这个方法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经常能用到。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番茄钟,先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
这就等于我们告诉本能脑和情绪脑两位老人,让他们先干活,然后有有奖励。这样既调动了大脑的积极性,奖励又让我们变得很开心。让他们放弃享受是不可能的,而延迟满足他们还能接受。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善于坚持的人都擅长探索原理,主动改变认知的视角,为行动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当一个孩子明白读书能改变命运,能让他不用在流水线上像个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同一个动作时,甚至明白有一天他终会被机器取代而失业时,就会耐心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用老师和父母在后面天天念经了。
我有个同学就是这样,初三上完就不想上了,她觉得打工赚的钱可以买漂亮衣服,买好吃的,上学太苦了。但是在社会上历练一年,她还是回到了校园,选择复读考高中考大学,用她的话说就是: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学历,出去干的都不是人干的活儿。不过,这个领悟来的太痛了!
作者还偷偷留了个彩蛋,他说最高级的方法还不是以上那些,而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既然他们的本性就是喜欢舒适和享受,怎么可能出来主动帮我们解决困难呢?
其实这还是由人的天性造成的。
在孩子的英语启蒙方面有很多APP,开始我给儿子都报了试听课,但是我发现他对某鼠APP情有独钟,别的课程听一会儿就厌倦了。 这让我感觉特别奇怪,就认真比较了几个APP的课程,最终找到了某鼠APP胜出的原因。
这个课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及时反馈和鼓励。在小朋友跟读或者做选择题的时候,如果读的好,或者选对了,他会大声鼓励说"非常棒",而且还给奖励票;如果读的不够好,他会说"你要继续努力哦"!选错了,他就停下来,让你继续选,让小朋友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不光如此,在课程中得到的奖励票,还可以在商城中购买衣服小动物,或者装修房间,让孩子感觉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因为他所喜欢的东西都是通过他的学习和努力得来的。
其实这个课程本身就是以动画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也暗合了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天性: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所以作者认为:真正的学习和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我们的理智脑比较弱小,但是他有智慧,可以用策略驱使本能脑和情绪脑,让他们在划定的轨道上运行,发挥强大的作用。这个方法就是及时反馈,本能脑和情绪脑并不能识别什么是玩手机,什么是学习,只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有趣好玩,一样会上瘾。这样的话,理智脑就算盘活了整个公司,赢得主导权。
与其让理智脑在要努力、学学学的痛苦中挣扎,不如及时给予本能脑和情绪脑正面的反馈,让他们在玩玩玩的兴奋中轻松愉快地搞定一切。
这就是学习的底层逻辑,这个认知会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由于作者周岭老师深谙人类的天性和费曼学习法的原理,书中用了大量类比,生动形象,他还力求用最简单的话让外行都能明白一些复杂的规律,所以《认知觉醒》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轻松,不像一般工具书一样深奥难懂。
继续浑浑噩噩假装勤奋,还是让生命觉醒,是一种选择,而一个个不断的选择就组成了我们的命运和人生。
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也就是说,你的习惯,就是你的阶层。对于每一个想努力成长的人来说,《认知觉醒》是重新塑造认知和思维习惯的核武器,是打通认知的任督二脉的绝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