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理科生,却自幼喜欢读书,如今从事的工作也是文科类工作。自小便喜欢把事情想明白的我,自然是选择了理科,因为理科的问题只要你愿意钻研,就总能得到答案。但这一思维在中学时期还行,到了大学就发现很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想明白的,甚至很多问题需要人们用一生去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思考结果传递下去,自己的思维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假说去传承。到了工作中更是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去运筹、计划、周旋,慢慢的,理科思维的我就会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处于焦急的状态,急于解决问题,急于求成,嫉恶如仇,感觉活得很累,后来才想清楚,有时理科思维可能带来的不是高效而是焦虑,不如换一种文科思维,在矛盾中找到辩证法的观点,把节奏掌控好,尽人事,听天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慢慢的,转变思维模式后,就迎来了新世界。有时会想着,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的意义在于什么。有人说,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者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实在是愚蠢可笑的。其实宇宙中人类的意义是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是人自身为自己创造的一个或多个意义系统,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但虚构的故事也是有实际价值的。例如一些品牌的力量,一些宗教的信仰,一些所谓的价值追求,这些都能够确实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
想知道个人应该怎么活着,就要看别人是怎么活着,记录别人如何活着是历史,我便翻了很多历史书,其中有中国大历史类的《中国通史》、小段历史的《万历十五年》等,编者有的是通过编年制来叙述历史,有的通过各种历史故事来描述,但当我看到这本《极简人类史》的时候,发现现如今的人类学科已经能够研究整个人类的历史,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
《极简人类史》的封面是早期智人的壁画,画的简单却有冲击力,这冲击力在于让我看到早期智人的想象力,让我产生了一种对祖先的缅怀感。这本书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自宇宙大爆炸到现如今已经138亿年,这薄薄的200多页小册子竟能表述这138亿年,作者的概括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我读此书的目的是在于对整个人类历史甚至于宇宙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了解,知道自己从哪来,宇宙从哪来,这样就能知道自己向哪去,人类的未来在哪里。书的最后讲到,在如今的21世纪,人类应该已经到了全新的人类世,这是一个地质学名词,意思是人类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成为全球地质变化的重要力量,这既是对人类力量的肯定,也是对人类自己的警示。我们可能已经掌握了之前科幻小说里提到的各种能力,编辑基因,生产超人,拥有毁灭世界的力量,掌控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来预测人类行为,这些力量在之前都是伏羲八卦、山海经里提到的能力和现象。我们作为21世纪的人,应该既感觉兴奋又感到紧张,书中还提到未来的世界是否会完成由碳基生命主导向硅基生命主导的过程,这一切的依据又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只是作为新提出的学科发展方向,我们人类还需要适应、观望,最终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可能会把我们智人推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但站在历史的高维度来看,很多看起来十分确定的发展轨迹,在处于历史内的时候,却完全看不清后来的发展方向。
《极简人类史》整体部分由四块组成,开端之前、开端:采集狩猎时代、加速:农耕时代、我们的世界:近现代。其中开端之前讲的比较简单,泛泛而谈,大体上就是自138亿年前自宇宙大爆炸开始,组成宇宙的基本原子是如何形成,夸克组成质子,质子与电子组成最简单的氢原子、氦原子,这些能量团拉拢聚合,形成星云,在收缩过程中形成核聚变反应,再次爆炸之后产生恒星,恒星持续燃烧,坍缩后星球温度持续提高,氦原子开始聚合,产生更复杂的元素,恒星坍缩后转变成超新星,这时候最重的铀原子也产生了,超新星使得化学反应成了可能,各种元素的混合反应,产生了之后的大千宇宙。
接下来的行星以及行星生命自然是按宇宙法则发展,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引人入胜,但问题在于,宇宙大爆炸也只是一个假说,这个假说能够解释大爆炸之后的种种发展,但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却没人说的清楚,也许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第二块是开端:采集狩猎时代。这一时代的距今约25万年前,那时现代智人刚出现在非洲,之后的发展是制作石质工具,公元前10万年,人类离开非洲,向亚欧大陆迁移。公元前5万年,智人的技术革新步伐加快,石质工具更加多样精致。公元前4万年,人类在澳大利亚定居,公元前3万年,人类在西比利亚定居,公元前13000年,人类到达美洲,公元前1万年,采集狩猎时代结束。对于采集狩猎时代的看法,对于人类是矛盾的,因为那时候的智人属于接近于动物的生活方式,我们只需要每三天打一次猎,每次花三到六个小时就能满足族群的能量需要,我们的人口很少,领地很大,生活闲适但生命短暂,人类的个体意义在显得无足轻重,大家需要一起协同配合才能抓获猎物,男人负责蛋白质的狩猎,女人负责采摘水果补充维生素。人类的预期平均生命可能低于30岁,原因是婴儿死亡率很高,意外事故以及人为暴力,造成了更多年轻成员的死亡。
在采集狩猎时代,我们现代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方面主要在于大脑庞大,直立行走,有突出的社交技巧,可塑性强。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后期就多数能够活到60岁,那时的人们没有一夫一妻制度,没有父亲的概念,一群人共同抚养部落小孩,因为杂食的习性,也就很少有营养不良,那时也会有战争和杀害老弱的现象。狩猎采集时代是现代智人历史上最长的时期。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会产生一批富有的狩猎采集者,他们会驯化动物,刀耕火种,这些技术的传播,就诞生了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能够驯化植物、动物,农耕者能比采集狩猎者能更高效的获取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与资源,这样农耕者就比采集狩猎者能自觉地介入自然环境,智人大范围的改变周边环境的起点就在于农耕社会。
随着食物增加,人类生存危机减弱,人口数激增,养尊处优精英分子产生了。人们热爱囤积财物,家和领地的概念产生,剩余的粮食逐步增长,足以支撑各种精英团体的存在,这些精英团体要么通过交换物资和服务,要么通过武力威胁,实现了操控和管理他人生产的物资。农民开发自然环境,一些团体专门剥削农民,这些团体又受上层集团剥削,如此这样,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等级结构,这些就是权力的产生根源。
随着人口密度的快速增加,人们对于大型族群的协调和管控就需要有专门的领导者,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使领导者拥有的资源成倍增加。最早的城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人们在大型社区下,各自有复杂的劳动分工,随着大型族群之间凭借虚构的血缘关系,家庭族谱来催生出新型等级制度,这样国家也就产生了。
随着时间推移,城邦之间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并逐渐融合,国家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最终在独裁者掌控的众多城镇区会形成帝国体制,萨尔贡可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帝国——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000年中期,商朝也在中国北方创建了帝国。
帝国的影响力远超其国土范围,因为商人将各国连在一起,构成了商业往来文化交流的网络,其实真正的帝国掌控者只能掌控自己所在国家的人们,更多的土地和人民还是有采集狩猎者、自耕农、牧民等小型族群存在,农耕文明的人们常常将这些外邦族群成为野蛮人。
文字的产生也是在农耕时期完成,人类靠着文字和虚构的故事迅猛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分类:自由人和奴隶、富人和穷人、白人和黑人。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迎来了近现代,我们现在的世界。采集狩猎时代持续了20万余年,农耕时代持续了1万年,而近现代仅仅持续了250多年。这个短暂的时代确实最令人激动地时代。
近现代是随着工业革命开始的。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把智人推向一个不可逆的发展空间,智人只能选择向前继续发展,否则就会被其他智人开创的时代抛弃,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农耕时代的农民的生活都不如采集狩猎时代的采集狩猎者们生活闲适,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我们带着技术发展,还是技术引领时代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从1750年到2000年间,世界人口从7.7亿增加到60亿,在250年里增长近8倍,另外,每个人每天可以支配的能量是农耕时代的20倍,新技术新能源的发现好像让我们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飞机、火箭与核能的时代取代了马、牛与柴火的时代。
我们的政府愈发强大,在农耕时代,部落内的纠纷矛盾、红白喜事都是由部落内的长辈处理,但现代政府却倾向于介入熟人社会,充当有效的经济管理者。同时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妇女也享有更多的机遇。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我们迎来了能量的转换。当瓦特看见高温蒸汽把瓶盖顶开时,我们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能量的转换。我们智人自身可以看做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机械能,那蒸汽机也是把煤炭的化学能转化成蒸汽的热能,高温蒸汽又能把热能转换成活塞运动的机械能,这一系列的转化可以说是一切科技发展的基础。我们慢慢得提高能量转换效率,我们发现,最终只需要把效率提高、获得新的能源,我们就能真正的改变世界。
在科技革命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这是一次伟大的转变,之前的智人认为先祖是全能全知的,基督徒把世界一切原理都写在《圣经》中,伊斯兰信徒也认为只要依据《古兰经》就能生活的很好,但科学革命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持续探索,我们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把科学当成全球宗教。
随着智人人口数量激增,我们也在科技革命的带领下迎来了新的资本主义教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如果地主、织工或鞋匠赚得得利润高于养家糊口基本所需,就会雇佣更多助手,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利润。利润越高,能顾的助手也越多。由此可见,民间企业的获利正是社会整体财富和繁荣的基础。也许现在我们看来这是了无新意的说法,但亚当斯密的理论确实明确指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这一点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性的概念,这不仅是从经济角度,也包括道德和政治角度,亚当斯密其实是告诉我们,贪婪是好的,我们让自己过得好的同时,不只是自己得利,还能让他人受益。“利己”就是“利他”。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这个理论推翻了传统意义上的财富与道德对立的概念,天堂的大门也会向富人敞开,有钱就有了道德,在这个理论里,人变得富有不是因为剥削别人,而是因为让整个资源变大了,随着资源的增多,人人都能受益。当然这一切必须取决于富人是否用这些利润来新建工厂、雇佣新员工,而不是将新利润浪费在无生产力的活动上,这样就有了新的道德标准,有资本的人应当把利润拿出来再继续投资生产,这样一来就能带来更多的利润不断循环。所谓的投资可以包括扩建工厂、从事科学研究,重点在于增加产量,所以人们必须将生产的利润在投资于提高产量。
在人类整体历史来说并没有这种概念,在中世纪,贵族信奉的伦理是奢华消费、为人慷慨,把所有的收入用于举办各种比赛、宴会,很少有贵族会将利润用于提升庄园产量、寻找更高产的水稻物种。
现如今贵族已经被精英分子取代,这些精英分子就是如今的董事、金融家、实业家,他们比中世纪的贵族富有多了,但他们对各种奢侈消费的兴趣远远低于过去。
消费主义的兴起也让如今的世界发展更快。有史以来,人们的生活多半颇为困顿,因此节俭也就成了过去高喊的口号。而消费主义的口号在于活在当下,鼓励所有人应当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向绝路也再所不惜。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想要存活,就必须不断提高产量,但生产的物品也需要人来买,不然就会迎来灾难。消费主义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引擎,买买买能够给人们带来实时的快感。
智人的发展已经迎来了人类世的新纪元,我们接下来会迎来什么样的时代还不好说,但我们知道接下来我们会在核威慑下应该一段很长的和平年代。现在的年代不是没有战争的年代,而是处于一个不可能发生战争的年代,当然也会有局部地区的战争,但像过去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战争的成本飙升,就导致利润下降过去只要掠夺兼并敌人土地,财富累积十分方便,但到了现在,财富的行驶成了人力资本、科技知识,以及像是银行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这可不是靠抢夺就能完成的。
未来社会的发展只能去讨论,关于快乐的讨论是最近新兴的一种学科讨论,我们还没有完整的研究方法,要得出确切的结论还为时尚早。对于快乐的讨论是关于人类活着的意义的一种猜疑链的最基础原点性讨论。我们虚构的意义价值体系只能够说明我们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时会产生喜乐的感觉,即便是少数人追求的灵性之旅,也许也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生物学意义上又只是一种激素的分泌,也许未来会产生一批无用的人,他们只能靠游戏和药物过活。我比较倾向于一种假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快乐天赋,有人生来乐天派,有人生来抑郁,就像刘慈欣在《球状闪电》里提到的,其实很多东西我们无法创造追求,我们只能捕捉。我们快乐的感觉和不快乐的感觉或许只是海边的浪花,很多人穷极一生去追求快乐的浪花,却最终落得一场空,也许,我们不如躺在沙滩上,看浪花来浪花去,岂不是更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