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797天
五月,就要这么过去了,太快了。这个月,每天早起的阅读时间,看了这么久,就只看了一本苏世民的《我的经验与教训》,相当于是一本自传性的书籍。四百多页,还挺厚的,但确实是看得有点慢。而每天上下班坐地铁的阅读时间,这个月也一直在看歌德的《浮士德》,微信读书里显示是有八百多页,已经看了七百多页了,马上就可以看完了。这看得也慢,可能和这本书的理解难度有关系吧!属于歌剧类型的,还有很多宗教文化背景,理解起来,不太容易。
看书少没关系,最重要还是看了要有思考,要有一些收获,以及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我这几年,慢慢地就培养了阅读书籍的习惯。看书还是要养成习惯,就容易持续地读下去。比如我每天一早起来,就是看书。上下班,一上地铁就是看书。这就很自然,时间能保证,也没人打扰,很好。从前呢?高中是养成了吃完午饭,回教室路过报刊亭,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并且周末回家,就跑爷爷家看报纸去,因此这个习惯多年下来,也看了不少报纸,开阔了眼界。而高中,学业紧张,完整的看完一本书,还是比较少的。平时也没空看,一般就是周末和寒暑假会看一些。
到了大学,业余时间是多了,学业也没那么紧张,但是整体还是忙忙碌碌地。这或许就是人的特点吧!没事干的时候,就发愁焦虑,因此,总是会让自己忙碌起来。但不管怎么说,大学还是更适合读书的一个环境。图书馆,就有很多书。一般,有时间的时候,我就往图书馆跑。也因为这个时间的不确定性,每次去图书馆就是去书架上找书看,大都简单翻翻,很少完整看完一本书。反而是自己买的书,比如《乔布斯传》,厚厚的一本,我就有段时间每天放在书包里,跑到图书馆里去看,看得着迷,觉得乔布斯才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很真实的,看到一个人在用自己做出来的产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乔布斯,推动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从iPhone4到现在的iPhone11,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聊天、购物、出行、吃喝玩乐…… 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拿着一部手机走天下, 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即便是大学里,看起来时间挺多的,书也挺多的,真正看完的书却不多。而能看完的哪些,也是在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才看完的。那时候看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世界是平的》《巴菲特传》,也都是在中午午休前,习惯性的躺在床上看个一二十分钟的书看完的。这日积月累,还真是能看些书的。
看书,只能说是开开眼界,知道有这个东西。有时候,或许有意外的收获。前不久,李彦宏和樊登开了一场直播,谈论了读书这个话题。他们两个分别阐述了一个观点挺有意思的,樊登是觉得看书要有目的性的,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去看书,然后看完就用得上,问题解决了,说明看这本书就有价值,至于真正记住多少无关紧要。而李彦宏表达的观点是,如果要解决问题,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速度更多,资料更多,效率肯定是更高。而通过看书来解决问题的话,也可以,但是效率没那么高。李彦宏觉得,看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不知道这本书会讲到什么,充满好奇,而看完以后,发现自己真的从中了解到很多自己从未了解过的东西,有种大开眼界的感觉。
两种观点,我觉得都对,主要看自己需求和喜好了。总之,保持阅读的习惯,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