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樊登老师解读《不管教的勇气》,提到了《万箭穿心》,提到了一个唠叨的母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看完之后心里堵堵的,像似要喘不上气来。《万箭穿心》根据著名作家方方同名小说改编,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二人还有一个儿子小宝。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宝莉的好友小景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电影结尾,儿子小宝在高考结束,喜得状元之后,要和妈妈宝莉断绝母子关系。宝莉辛辛苦苦赚钱养家,期待着儿子将来能够赡养她,小宝的一句话打破了她的幻想。为这位母亲感到可悲的同时,不由得想到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不由想说,女主李宝莉是可悲的,这种可悲就是李宝莉一步步把自己推向这里,以下将从三个角度解读李宝莉的悲惨之路。第一部分,分析李宝莉和马学远性格的原因;第二部分将分析李宝莉的育儿观念;第三部分解读李宝莉走向悲惨境地之后对小宝的影响。
01马学远与李宝莉的性格差异是导致离婚的导火索。
电影开头以搬家开始,马学远单位分了新房,全家高高兴搬入,首先展现的就是女主人李宝莉的强势,马学远就是个受气包。宝莉在马学远要给搬家工人递烟、买汽水时,呵斥了马学远,搬家工人对马学远说了一句话,“虽然我工作不如你,但是家里的媳妇百依百顺”,这句话戳中了马学远的痛点。
宝莉邀请小景来家里吃饭的时候,在饭桌上再一次不留情面、含沙射影的批评了马学远,让他抬不起头来。马学远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单位的周芬开房,被宝莉报警举报,单位知道后,马被撤离领导岗位,随后被安排下岗,马学远想不通,选择了跳桥自杀。小景再次来到她的新房对宝莉说,你住的这个位置是万箭穿心,很多条路都从这个楼房底下路过,这个时候涉及到了影片的主题。
为什么说宝莉可恨,她不会表达、交流和沟通,太自以为是,而且她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马学武和李宝莉的结合真是一段奇葩的故事,一个是有文化却懦弱小家子气的乡下男人,一个没文化可有着漂亮脸蛋儿和“作死”的性格的贫民女人,不知道他们当初结婚的时候彼此是不是就是这个“死样子”。
李宝莉给马学武的,从来都不是马学武内心真正渴望拥有的。其实李宝莉一直都搞错了一件事情,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看不上他,那么今后的日子里,你只能越来越看不上他,因为生活总是把一个人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一层一层的剥掉,暴露出更多的不堪与丑恶。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结了婚就好了,是不是那些自己看不上、看不惯的东西,结了婚对方就会改了?嗯,你想多了,结婚从来都只是开始,各种各样问题的开始,而根本不是问题的结束。
我们曾经学习过,在现实生活的亲密关系中,要给足男人面子,男人才会更加体贴,夫妻关系才会更亲密。马学远天生懦弱,他不会反抗。宝莉又何曾想到,她的一个报警电话,毁了马学远,毁了他的工作、毁了他的人生、毁了他的家庭……马学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李宝莉面前几乎从未有过。当马学远得知报警的人就是宝莉,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他无法面对今后的人生,在他留给家人的遗书当中,提到了奶奶,提到了小宝,却没有提到宝莉一个字。电影镜头中宝莉一张张翻着马学远留下的遗书本,一直翻到最后。在马学远心里想必恨极了宝莉。一个男人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02亲子交流顺畅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母子之间的链接应该是是亲情的链接,是感情的链接,而不是作业。
当生活的重担压在宝莉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宝莉选择了抚养儿子长大,因为忙于挣钱,把奶奶留在了小宝的身边。李宝莉爱儿子的方式就是你负责写完作业,我负责挣钱给你买作业本。儿子和妈妈没有交流,而宝莉和儿子的交流一直是那句话“作业多吗?写完了吗?”小宝对妈妈说,“你除了问学习,作业写完了没有?你还会问什么?”这部影片里,展现出了一个妈妈的唠叨,和孩子没有其他的交流,宝莉只关心学习,她不知道和儿子如何相处,而且丝毫不认为亲子关系存在问题。这是亲子关系交流方面的障碍,也是影片中最可悲的部分。
宝莉是可怜的,为了奶奶和小宝,她放下身段,只要挣钱,她什么都愿意做。十年时间,她没有再婚,靠着“扁担”把小宝抚养长大,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女人是多么宝贵,宝莉老了,皱纹爬上了她的眼角、嘴角,白发悄悄地爬上了她的头顶。十年时间,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抚养小宝长大这件事上。当小宝提出和她断绝母子关系时,宝莉彻底被打倒,她开始反思,在小宝成长过程中,小宝从来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欢笑、快乐、高兴的玩过,这是童年带给他的伤害,小宝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李宝莉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在小宝身上,李宝莉倾其所有,对小宝有利的事情,李宝莉坚决支持,不利小宝的,李宝莉坚决抵制。马学武去世后,李宝莉为了家,为了小宝,甘愿沦为汉正街的女扁担,愿意为小宝筹学费而去卖血。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出李宝莉作为母亲的难能可贵。
李宝莉就这样的辛辛苦苦把小宝抚养长大,小宝长大了,却要和她断绝母子关系,宝莉孤独的在江边坐了一晚,第二天突然想通,她开始反思人生,觉得给了小宝一个这样不完整的家庭,他早早失去了爸爸,他一直都很沉重、很压抑,没有同龄人的快乐和笑声。宝莉希望如果她的离去能给小宝一个这样的时光,她愿意选择离去,但是童年已逝,不会再回来,小宝已经长大了。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迫孩子听父母的,不听就是叛逆,就是不听话,孩子和父母的交流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抚养长大,为孩子做了所能做的一切,但是却得不到他的理解,他的认可,得到的总是冷冰冰的话语,没有丝毫的亲情可言,这才是一个母亲最可悲的地方、最失败的地方。
03李宝莉走向悲惨境地之后对小宝的影响
宝莉一直在生活中自编自导自演,就像《亲密关系》中讲到的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她在这三者之间自由转换,丝毫没有体会到亲子关系的破裂,亲密关系的破裂,也没有想过为什么马学远去找别的女人,宝莉把所有的一切归罪到了马学远的身上,自己丝毫没有任何责任。
小宝考上了大学,开启了他的崭新人生。小宝受原生家庭的伤害如此之重,将来在他的亲密关系中,怎么样和他人相处?如果他选择一直不原谅宝莉,在他的心中这也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李宝莉生活中不光对马学武强势,对儿子小宝也是,但对于小宝的强势没有对马学武那么厉害。李宝莉早已忘记,小宝也是家庭一份子,所有事情对小宝的内心来说都可能留下深深的烙印。马学武在生活中处处低头,唯唯诺诺,小宝认为是爸爸“被李宝莉欺负”。小宝同情马学武同时,是对李宝莉更多的愤恨。尤其是马学武跳河轻生后,在小宝心里,和李宝莉之间只剩下恨而没有母子情。
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小宝的一生,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小宝将来的家庭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只要小宝放下对宝莉的恨,能体谅宝莉的不易,能够在父母的婚姻中得到一些启示,可能,未来小宝的生活也会很幸福;如果小宝一直生活在仇恨中,放不下对母亲的恨,可能这一生都会生活在痛苦之中。
结语:同一部电影,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本身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有勇气。李宝莉是个可怜的女人,她只是想留住丈夫这个人,只是方法不得当,把人生过成了“一地鸡毛”,这才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地方。悲剧已经发生,不管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好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