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丧葬制度综论
一、诸侯王墓
1、地面建制
2、墓葬形制
3、随葬制度
1、地面建制
东汉诸侯王墓中除3座墓的封土不存或没有报道外,其他5座墓的封土高度都在10米以上。由此说明,东汉诸侯王墓封土的高度与西汉诸侯王墓基本一致,即在列侯墓与帝陵封土高度之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汉、东汉丧葬制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已知的东汉诸侯王墓没有发现墓园遗迹。东汉帝陵在陵园设置上改垣墙为“行马”,东汉诸侯王墓是否模仿了帝陵的陵园形制,值得关注。
文献记载东汉诸侯王墓附近有庙类建筑,但至今还没有考古发现的实例。
2、墓葬形制
东汉诸侯王墓完全抛弃了西汉木椁墓和崖洞墓的形制,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在继承西汉竖穴墓形式、崖洞墓平面布局与空间结构的石室墓的基础上,受到黄肠题凑墓的影响,形成了带回廊的前后室砖石结构墓,这是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形制和重要特征。当然,到了东汉中晚期,土地兼并加剧,大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封建礼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反映在墓制上,有的地方官吏墓中也出现了回廊。
东汉诸侯王砖石室墓的平面布局与崖洞墓相似,一般都有前、后两个主要墓室,后室陈棺,前室放置各种器具;有的前室附设侧室,后室周围设回廊。墓道或甬道两侧设耳室,用于储藏食品,放置车马与偶人。从墓的结构布局及各墓室的功能来看,前、后二室设门相通,前室直接为后室服务,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前、后墓室及与之相连通的侧室、回廊等构成墓葬的正藏,墓道、甬道两侧的耳室属于外藏椁。
东汉诸侯王墓中设置回廊,应是继承了西汉黄肠题凑墓和崖洞墓的回廊形制。黄肠石代替了黄肠木,木题凑墙体变成了石题凑墙体,题凑墙内外的木质“梓宫”、“便房”和“外藏椁”都变成了砖室。虽然多数墓没有像该墓在回廊外围另建石题凑墙,但这些墓回廊外侧的砖墙或石墙也可起到象征题凑墙的作用。
3、随葬制度
东汉已发现的诸侯王墓均遭盗掘,因此难以了解随葬品的全貌。东汉诸侯王墓已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代之以模型车马,故而小件鎏金车马器具较为常见,也有鎏金铜容器、砚盒、博山炉等生活用器。东汉诸侯王墓还流行随葬模型明器,如陶楼房、仓、米碓、风车、井、灶、圈厕、猪、鸡、狗以及石井、猪、羊、鸡等。诸侯王墓中还出土了一些文字资料。
东汉诸侯王墓普遍使用玉衣殓服。定县43号墓、临淄金岭镇1号墓、济宁肖王庄1号墓、淮阳北关1号墓、徐州土山汉墓等5座墓的墓主身穿银缕玉衣,其身份为诸侯王;济宁普育小学汉墓墓主着铜缕玉衣,定县43号墓另有一墓主着铜缕石衣,她们的身份应为王后。
比较特殊的是定县北庄汉墓和邗江甘泉2号墓,前者出土了两件鎏金铜缕玉衣,或认为鎏金铜缕相当于银缕,或认为鎏金铜缕是金缕的代用品;后者没有出土玉衣,一般认为与墓主自杀身亡的背景有关。总之,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玉衣殓服的状况,与文献记载按墓主身份使用玉衣缕质的制度是基本一致的。
二、列侯墓
1、地面建制
2、墓葬形制
1、地面建制
东汉列侯级墓葬地面有封土,封土外设置墓园。如洛阳白马寺汉墓墓园以黄土夯筑垣墙,平面呈长方形。墓园四角筑有小房,用于守卫。
墓侧建筑也只有洛阳白马寺汉墓一例。该墓墓侧建筑位于墓园的东部,是一个建筑群。
2、墓葬形制
东汉列侯墓以砖石砌筑墓室,一般由墓道、甬道和2、3个墓室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