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30天
原文阅读: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讲解:
孔子悲凉地说:“在陈国、蔡国跟随我的人,今天都不在我门下了!”
启发思考:
这一章是孔子晚年思念与他经历过“厄于陈蔡”弟子们时发出的感叹。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吴楚相争,吴国攻打陈国,陈国不敌,向楚国求援,楚国派了军队驻守在城父。楚昭王听说孔子师徒在陈、蔡之间,派使者聘孔子到楚想委以国政。陈、蔡两国大夫商量说,孔子很厉害,要是他在楚国获得了权力,会让楚国更强大了,不利于我们。他们就派人把孔子一行人围在城外,打算置他们于死地。围困期间,孔子师徒们到了绝粮的窘境,好多弟子们都病倒了,大伙儿差点都饿死!所幸子贡出使楚国报信,楚昭王派兵迎接才解了围。
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有一天想起当年这段危难的往事,看看身边,感慨地说:“哎呀,当时跟我一起在陈、蔡之间共患难,几乎要同死的那些弟子们,现在都不在了啊!”
陈、蔡落难之时,哪些弟子跟着呢?大概有颜回、子路、子贡、子张、宰予等那些先进的弟子们。他们都去哪儿了啊?颜回死了,子路死了,宰予死了,子贡、子张也没有在老师跟前。所以孔子哀伤地说,老人们都不在了。
夫子一生经历起伏跌宕,晚年时抚今追昔,这种逝者如斯的沧桑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的时空变换之感,比之一般老年人自然是丰富深刻得多。
不过,更加与众不同的是,孔子师徒还创造了历史上的一段奇观。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弟子,在社会剧烈变动之际,在诸侯国之间四处奔波十余载。孔子周游列国,不是观光旅游看风景,而是因为他培养了一群有用的人才,带他们一直在寻找能让他们发挥所长的国君。
想象一下,这么一大队人的生活充满不确定风险,下一站去哪里去,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下一顿饭,也不知道。经常面临着各种风险,甚至遇到多次危及生命的困境。这样一种极端的生活境遇,师生们朝夕相处,必然培养出极其深厚浓烈的情感。
当时宗法社会中,血缘关系、亲族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但孔子生命中最关键、最值得存记的故事,都发生在师生之间。子路、颜渊、冉有、子贡这些弟子跟他的关系,远比儿子孔鲤跟他要亲近、重要得多。这样深厚持久的师生关系,是中华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及至今日,师生情义依然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最珍贵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