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好像是一个和我有关的城市。实际上,我不但没有去过,也没有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在昆明。所谓的关系就是我想念了它很久,在每年刚入冬的时候,尤其是去年。可能是上一季的《向往的生活》在昆明录制,也可能是《天天向上》那不止一期的昆明的花市吸引了我,更可能是年纪大了,越来越怕冷,于是在天气骤然变冷的时候,就开始幻想把家搬去昆明。
前不久偶然看到宽宽的《36岁人生半熟》,描写了和昆明同属一省的大理的房子,能看到苍山洱海,有一间能看星星的阳光房。我想昆明也应该一样美好,新鲜的空气,刚摘下来的菌菇,当然还有冬日里满满的暖暖的阳光。
唯独没想过昆明的雨。原来昆明的雨季可能还很长。汪曾祺先生写到:“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今晨在小玩伴群里问有没有要溜达的,一说要补觉,一说很困,其实我也很困。再观小儿,他早晨起床的时候,一双袜子穿了半天,再把裤子抱怀里坐了半天,看来也是困的。小儿问为何都困呢?我说可能今天阴天,气压低吧。
昆明的雨季气压竟然不低的吗?更让人欢喜。明亮、浓绿两个词,更是让我对昆明的雨充满了向往。绿色总是欣欣向上却又恬静无比的,是生命的希望,是健康的所在。绿,尤其是浓绿,生发着强劲的力量。
宿州是一座少雨的城市,初来的时候觉得气候干燥得几乎难以忍受,尤其是秋冬,皮肤起皮,也超多静电。宿州人爱吃,每到晚上,不管是大酒店,还是大排档路边摊,总是被挤得满当当,能吃到深夜,但一到雨天,外面的小摊都不摆了,真让我大吃一惊。若是在我家那边,一下雨就不出摊,那不血亏?
初来的时候会想念家乡的雨,除了不适应干燥,也很想听听雨声。家乡的雨很多,多到,有时我们回家过年几天,都见不到太阳。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夏天里每天的午后都会来一场雷阵雨。雨来之前,风起,便开始把晒在稻床上的稻子收起来,这时候要和雨比赛,慢了,稻子就浸水了。
如果雨来的时候在路上,那更是要和雨好好地赛一场跑。雨不是从小下着下着慢慢下大的,雨也不是突然哗哗啦落下来的,雨是跑过来!记得那一天,在二道坝上,我骑着自行车,雨就在后面追我,越来越近,雨势很大,我拼命往家骑,雨紧紧追赶,我猛蹬一阵,便回头看一眼,每一次都更近一些。我已经不记得它最后有没有追上我,只记得被它追赶时的惊心动魄了。
下着雨的时候,比起去和雨各种比赛,更希望雨下着的时候,能待在屋里,看着雨发呆,或是听着雨发呆。
小时候,有一次我在家里,爸妈在田里忙,下起了雨。爸妈在淋雨,而只有我在家里避雨,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心疼他们,不愿自己独享舒适,于是我也跑到雨里去站着。那雨似乎也是通人情的,渐渐便停了。
来宿这些年,我也渐渐习惯了少雨干燥的气候,甚至偶尔下个雨,还嫌弃它。嫌弃它实在是因为它下得不够痛快,感觉连天都洗不干净,看不着,也听不清,如果说昆明的雨是明亮的,浓绿的,那这的雨则是阴暗的,灰色的。不好看不好听也就罢了,出门还不方便。
许久不喜下雨的我今日读《昆明的雨》,倒狠狠地怀念起家乡时而调皮时而通人情的雨来,也更想某一天真的搬去昆明(也可以是小住嘛),去晒昆明的太阳,看昆明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