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保罗·布卢姆/著
青涂/译
“道德感,或者说良知,就像一个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样,是他身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就像每个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样。”
通过对婴儿的实验证明,人类天生就拥有道德感。所谓道德感,并不是做好事或坏事的冲动,而是作出某种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区分好与坏、区分善良和残忍的能力。
同情:关心某人
共情:站在某人的立场思考
部分科学家和家长总担心孩子缺乏分享意识,怀疑这是不是代表了他们在道德上不够成熟。但是这番论断可能并不公平。一个两岁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交给一个他刚遇到的小孩,这和一个大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车钥匙交给陌生人有什么两样呢?
婴幼儿会针对自己的善行或恶性进行反应,这是人类生命早期观察到自我评判的迹象。
“道德感”一开始似乎是对外的,在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某个阶段之后,道德感才开始转向自身。从那以后,儿童开始将自己视为道德主体,并通过内疚、羞愧。的骄傲等道德情绪,展现自己的道德认知。
狩猎—采集者之所以会采用平均主义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每个人都非常看中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最后之所以能达到大致平等,是因为每个人都努力确保他人不将权力过多地凌驾于自己之上。所以这是“看不见的手”控制下的平均主义。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个人复仇”已经被政府强制执行的“第三方惩罚”取代。
“定型化效应”,也叫“刻板印象”。 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不要“偏见”,合理思考!
厌恶感会让我们变得更刻薄
“只要人类做出野兽般的行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低下,卑劣,而且速朽。”
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道德不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来源于我们的同情心、想象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
(到现在为止这本书读完了,目前我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人会做出利他行为——为素未谋面的人捐赠器官,财富等等。但是我宁愿相信“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而对于人性,我们又怎么解释的清楚呢?或许有些事情就是要模糊,如果一切都明朗洞悉的话就没什么趣味了。尽量向“良善”靠近,善待他人。)
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