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出生地在四川大邑县王泗镇甘泉村甘泉寺
文/狼烟诗影
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到底在哪里?据《山海经》《中国文献通考》记载,黄帝居泗水,洙泗流源之轩辕丘。之前调查了全国各地六有处有黄帝出生地,但那些所谓黄帝出生地都不符合黄帝出生地的要求,因为找不到必须具备轩辕黄帝的必须条件有“洙泗”之甘泉。
全国各地也有六处嫘祖的出生地,只有四川盐亭县符合嫘祖出生地的条件。自上古盐亭县就有桑树的记载,而其它省份嫘祖出生地在古代都不具备自然生长有桑树的条件,更没有丝绸之路的记载,唯一四川夏时期就有“大夏布”(大夏布:蜀布;大夏杖:邛竹杖)贩卖到印度和中亚的记载。
既然嫘祖的出生在盐亭县,那黄帝出生地就不可能和嫘祖出生地相距很远。之前有人曾推断黄帝出生地在四川中江县兴隆镇土城村,说那里有一个古城遗,很可能就是轩辕国旧城遗址?从地理上看,有意识形态上的赞同,但是又联合全国各地其它有黄帝出生地的情况来看,中江县黄帝出生地和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的黄帝出生地,都没有证据去支撑。又有一说黄帝出生地在四川新津县?但经调查,黄帝的出生地并没有在新津县,而只是记载了黄帝曾在新津县老君山寻长生不老药的记载,那里也没有黄帝出生地必须具备有“洙泗、王泗、泗水”的条件。
后来在四川邛崃、大邑、新津、荣县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查看,找到有十三条文献关于黄帝出生地相关的记载,证明黄帝的出生地就在四川。文献记载,黄帝的出生地必须要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黄帝的出生地一定在一个叫“洙泗流源”的地方。洙泗之名到春秋战国时期,被孔子更改成“泗水”。故“洙泗”即“泗水”。目前黄帝的出生地有一个“泗水”之名的在全国各地有三处,但没有完全具备有“洙泗”、王泗、泗水”的甘泉池名。通过文献记载,地理实地调查,民间流传,只有四川大邑县王泗古镇的甘泉村今甘泉寺,最为符合黄帝出生地的条件,我们一一举证证明,目前收集到有十三条文献证据和实地证据。
来看看四川大邑县王泗镇甘泉寺洙泗流源黄帝出生地的(十三)条证据——————————————
第一,黄帝的出生时间大约在4700年前左右。《道经》黄帝出生有4767年。黄帝建立轩辕国登基之城在《山海经》中记载的为“空桑”。(空:在古代音——邛、穷)《中国文献通考》记载,黄帝登基之城在“巨桑”,两个文献记载都说明黄帝出生地是一个长满桑树的地方。根据《黄帝传》记载,黄帝家族是专门为部落首领做“官冕”的,就是为部落首领做“官服”或“皇袍”的。那当然需要用最好的丝绸去做。刚好四川有几千年来记载最早有桑树和制丝绸的记载,四川也是最古老的丝绸之路,比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北方路线后的丝绸之路早了几千年。在汉武帝时期才有北方丝绸之路的记载,说明西汉之前北方民族和中原民族没有栽桑养蚕的自然能力。在四川大邑县王泗镇高山古城遗址,和邛崃市桑园镇,都是有古老桑树的记载和养蚕制作丝绸的记载。高山古城遗址的发现,经过碳十四检测,年代刚好在4700年时间左右。文献中“空桑和巨桑”的记载和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从逻辑上和地里情况来看,包括时间点,这符合黄帝的出生地和建轩辕国的条件,时间也相当稳合,这和文献通考记载炎帝出生地在“空桑”的要求,更有说服力的就是炎帝的女儿“讳邛”嫁给黄帝做第三妃,那个“邛”字正好验正黄帝和炎帝的出生地就在古邛地。
第二,黄帝家族是用丝绸做“官冕”的,肯定这里的桑树和丝绸产量会有不足之处,加上四川丝绸之路贩运蜀布(蜀布:大夏布、蜀锦)到印度、中东,伊朗、埃及,肯定古邛地的桑树做的丝绸是不够需要的,那当然要去买更多更好质量的丝绸。那么,去哪里买呢?在四川的盐亭县,有个叫嫘祖的漂亮女子,她发明了和古临邛不一样的养蚕方法,在古临邛,蚕儿在桑树上是自然生长,自然结茧的,不是人工养蚕。而盐亭县的嫘祖就发明了把桑树叶子摘回家,在家里养蚕。这样,出来的蚕和制作的丝绸质量自然比黄帝这边的丝绸质量好得多。于是,黄帝就选择去不远的盐亭县购买丝绸,就这样认识了盐亭县的嫘祖,黄帝喜欢上了嫘祖,自然有人为黄帝娶嫘祖为妻提亲的事了。加之盐亭县当时叫“歧舌国”,歧伯又是嫘祖的舅舅,黄帝和歧伯认识并写下《黄帝内经》更合情合理,这是有证据,有理论和逻辑推理的。
第三,黄帝和炎帝打仗,炎帝三战三败,炎帝把女儿“讳邛”嫁给黄帝做了第三妃,目的是和亲政策,不让黄帝灭亡炎帝部落。既然炎帝的女儿叫“邛”,那炎帝一定是古邛地人,炎帝的出生地“空桑”应该也就在古邛地。应该和黄帝居住在同一个区域。黄帝居住在今大邑县王泗镇甘泉村,炎帝居住在今邛崃挨大邑县的“高山古城”。炎帝的女儿“讳邛”是历史上把生肉烧烤成熟肉的发明人,又加上炎帝的女儿“邛”嫁给黄帝做第三妃以后,又给黄帝生了十个儿子,其中黄帝和炎帝女儿“邛“生的第五个儿发明了弓箭,黄帝第一个赐姓张挥的人,这也是张姓的来历。由于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中,“邛”生的儿子后代中,也是百分之九十都是生的儿子多女儿少,所以现在全中国人中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炎帝的女儿“邛”和黄帝生的后裔,这也是“炎黄子孙”的来历,所以几千年来,张姓人数一直排第一和第二之间。
第四,《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令其“黎邛下地”。这也是“黎民百姓”这个成语的来历,这说明黄帝世家就生活在古邛地。这更有力证明了黄帝世家就居住在古蜀山下的成都平原上的古临邛地,因为这都跟“邛”字有关。
第五,《中国文献通考》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昌仆:古代养蚕织丝绸的女子) 这也证明黄帝就是四川古邛地人,因为邛崃和大邑对面的山,都叫“蜀山”,也是邛崃和大邑县管辖地。
第六,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降弱水,《康熙直隶邛州志》说,弱水即江水,江水为岷江支流。说明黄帝出生地在四川大邑这个位置也符合条件。
第七,文献记载,黄帝的老师叫“容成子”,居鸿蒙山,“鸿蒙山“即“青城山”的记载,说明黄帝出生地就在古临邛大邑县这个区域。
第八,《黄帝传》和《新津县志》记载,黄帝到新津县老君山寻“稠粳”草的记载,今新津县老君山有“轩黄台”,有黄帝居住过的“稠粳宫”,有老子到老君山朝拜黄帝,和在稠粳宫修仙的记载,说明黄帝居住的地方离新津县老君山并不远。
第九,《康熙直隶邛州志》记载,张骞奉命寻河源,到甘泉寺得“邛竹”的记载。在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时候,在今阿富汗,张骞见有商贩卖“蜀布”和“邛竹杖”,一问,那里人说这是“大夏杖”和“大夏布”,阿富汗人告诉张骞,这些都来自于身毒国,是从“大夏国”这个地方运的印度再转运到阿富汗的,身毒国就是今天的印度。又告诉张骞,三皇五帝在大夏国,夏、殷、西周,都在蜀,故称“大夏杖”和“大夏布”。张骞回到长安之后,告诉汉武帝,阿富汗人称“蜀布”和“邛竹”为“大夏杖”和“大夏布”这个事情,和三皇五帝、夏、殷、西周都在蜀的事情,也告诉了汉武帝,黄帝的出生地“洙泗流源“就在古临邛生长“邛竹”的泗水之处,称其地有甘泉,泉出成河,是河的源头。汉武帝便秘密派张骞入蜀,寻找到了黄帝出生地“洙泗流源”。在甘泉寺也看到了做“邛竹杖”用的“邛竹”。
在古代,黄帝的出生地有洙泗流源之水,泉水出,可以转动碾磨,泗水之泉而成河,谓河之源头。于是,张骞入蜀,来到古临邛,今大邑县王泗古镇甘泉村,终于找到了黄帝的出生地,并找到了“洙泗流源”泗水甘泉涌出的地方,果然泗水涌出成河水,再流入姬水。洙泗流源地刚好看见生长的邛竹,这些条件都符合黄帝出生地有泗水,有邛竹,甘泉涌出成河。今大邑县王泗古镇,就是“黄帝的出生地,“洙泗”即今天的“王泗”。(王泗:王,黄帝“称王”也,泗:洙泗、泗水也。)故《康熙直隶邛州志》有记载“张骞奉命寻河源,在甘泉寺得邛竹,后又植于古临邛南八里的邛崃山。”今天的“邛崃”就因张骞奉命寻河源得邛竹植于“邛崃山”而得名。
第十,今大邑县王泗镇刚好有“甘泉寺”,有古泉,有邛竹的记载,又有古镇名“王泗”,有古“高山古城”遗址,有符合条件和逻辑的黄帝登基之城“空桑”。王泗,桑园,高山古城,(王泗:黄帝称王:桑园:穷蝉的出生地“穷桑;高山古城:应该是炎帝的出生地“空桑”都城,后为黄帝、玄器、颛顼登基之都城)刚好在同一个区域。黄帝建轩辕国的时间点,和黄帝出生的时间点,还有高山古城检测出来的时间点,都刚好稳合。那么,炎帝的都城和他的出生地“空桑”很可能就是大邑县“高山古城”。
第十一,今荣县有大佛,上有“嚣台”,记载有黄帝的大儿子“玄嚣”在此山打猎喝甘泉小憩的故事记载,又有“嚣台”,今山上还有玄器喝甘泉的“八角井“。《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迁入蜀,寻黄帝出生地和寻找“洙泗流源”,探“禹穴”,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事。后,到老君山,到荣县,见黄帝大儿子玄器打猎小憩之台,荣县大佛今有石刻“太史公记”。文献记载,荣县曾是“玄嚣”的封地。
十二,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桐山,黄帝问,怎能长生?广成子曰:“不闻,不看,不思,可活一千二百岁”。今大邑县鹤鸣山,古称“崆桐山”。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修删减改历史,将崆桐山更改名为“鹤鸣山”。《康熙直隶邛州志》记载,崆桐山有二十四洞,洞洞相通。有广成子、张道陵、马成子,张三丰在崆桐山成仙的记载。
十三,《康熙直隶邛州志》《嘉庆直隶邛州志》同时记载“洙泗流源”的事情,几千年来,邛崃先民将“洙泗流源”编成多种戏曲、笛谱,祭祀、送神等方式记录传承下来。这都能证明黄帝出生地在古临邛地这一证据是确凿的。这些证据,在今天全国各地众多黄帝出生地中,其它没有一个可以和大邑县王泗镇甘泉寺的“洙泗流源”相比较。其它区域,说是黄帝的出生地,都是没有实际文献证据和实地有洙泗流源或泗水甘泉的证据,在地里上,和逻辑上,包括很多其它地方证据,一个都没有,文献也写的是“传说”是黄帝出生地,根本没有逻辑推理性,那些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的黄帝出生地,都是周初周公旦和春秋战国孔子修改历史而写的,到西汉以后,因修多次改历史而“臆断”出黄帝出生地之名,原因是周初,周公旦修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修改删减历史,把四川的“三皇五帝”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转移的北方和中原去的原因。关于周公旦和孔子修改历史是有明确记载的,不可质疑。就汉代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在两千年来,也把修改十五次之多,删减十万余语言,删除十个目录。这些都有确切的记载,不可否认!
在司马迁原本《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说过这样一段话:
上大夫壶遂曰:继春秋而作乎。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意思是说,自周公旦修改历史之后的500年,又有孔子修改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修改历史的有《诗》《书》《礼》《乐》之际,他的意愿在于大家的立场吗?在乎于真实的历史传承吗?今天你小子想让我学周公旦和孔子去传承他们俩修改过的历史,我但原不敢。我只是写我调查了解的事实,你小子(小子:指上大夫壶遂)所以,司马迁没有按照“上大夫壶遂”的说法,去写像周公旦和孔子修改偏向性的《太史公书》,以致后来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修改删减,删除等手段,把真实历史去掉,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删减修改过的《史记》。
因为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是真实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所以让汉皇帝坐立不安,于是,才有后来《太史公书》被删除十个目录,删减十万余言,和修改十五次以上之后,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史公书》变成《史记》的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