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接纳和倾听的地方。
1.
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讲述了白垂克的故事,一个四十七岁、结婚十七年却最终失去了婚姻的男人。
“我结婚了十七年,”他说:“我太太离开了我。现在我才明白自己有多傻。”
“我太太下班回家,告诉我在办公室里的问题。我会听她说,然后告诉她我认为她该怎么做。我总是给她劝告。我告诉她,要面对问题。“问题不会自然消失,你必须跟有关的人或者你的上司谈谈,把问题处理好。”第二天她下班回家,又告诉我同样的问题。我问她有没有照我前一天的建议去做,她会摇头,说没有。因此,我重复我的建议,告诉她那是应付情况的方式。第三天她回家,又会告诉我同样的问题。我会再问她,有没有照我的建议去做。她摇摇头,说没有。”
经过了三、四个晚上以后,我会生气地告诉她,如果她不愿意照我的劝告去做,别想得到我的同情。她不必生活在那样的压迫和压力之下:只要照我告诉她的去做,她可以解决那个问题。看她生活在如此的压力下,我很难过,因为我知道她不必受这些。下一次,她提起这个问题,我会说:“我不要听你说。我已经告诉了你,你该怎么做。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我不要听你说。”
“我会退出去,忙我的事。我是个傻瓜!”他说,“大傻瓜!现在我才明白,当她告诉我工作上的挣扎,她并不要劝告,她要的是同情。她要我听她说,给她注意力,让她知道我能了解那种伤痛、那种压迫、那种压力。她要知道我爱她,我跟她在一起。她不要劝告,她只要知道我了解她。可是我从没有试着去了解,我只是忙着提供建议。大傻瓜,现在她走了,为什么在你经历这些事的时候,你看不出这些来?”他问自己说,“我那时真是瞎了眼,看不见发生了什么事。直到现在我才了解,我是怎么辜负了她。”
白垂克的妻子曾经渴望他接纳和倾听她的痛苦和挫折,而不是听完了问题,就马上提供解答。他忽视了她的感受,只想着证明自己的正确。
我们很多人都像白垂克,不管是小题大作的妻子,或是冷嘲热讽的丈夫,总是带着“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的优越感,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2.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我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自从有了女儿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她讲道理。直到有一天,还没开口,女儿就说:妈妈,你是不是又要说……直到这一刻,我才惊觉,我竟然成了“说教型”的家长。
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比如说: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 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 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尹建莉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 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从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问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是不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呢?
3.
心理学常说,效果比道理更重要。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道理多“对”没有用,主要看你想要什么结果,能拿到结果就行,道理只是你想拿到的结果的工具之一,但不是全部。
我家女儿刚上学时,在背诵有难度的课文时,常常急得抓耳挠腮,恨不得揪掉自己的头发,看得我又心疼又生气,忍不住会说:你干脆把头发揪掉算了!终于引来她的泪眼滂沱,然后我又说:“哭能解决问题吗?……”现在的我回忆起来,真是恨不得重头来过。
其实,孩子有负面情绪时,要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作为家长,首先要说出他的感受,“你是不是很沮丧”,“看来你很难过”,而不是压制他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是急于说服教育“这件事你应该如何如何……”成人之间的沟通其实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对方的诉说,并非要你给他一个答案,而是接纳他的情绪。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一书里提到,孩子是他情绪的主人,对情绪的处理与整合式由个体生命内在完成的,是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当成人在爱中给到儿童及时、耐心地倾听,不用说教,不用建议,儿童自己便会在里面进行整合,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梳理,同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我们不仅要把道理告诉儿童,还要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
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 道理的认识。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张中良知道后并 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张中良夫妇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是他们却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更有效果。
所以,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一个永远有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