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天:第31章能带来长远受益的风险政策
第32章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在第31章,作者重申了对肯定获得与肯定损失的情感评估是系统1的自动反应,并指出这个自动反应肯定是发生在估计两种风险的预期值之前。人类脑的局限性使我们愿意付出额外的费用去得到肯定可获得的赢利,或者愿意付出额外费用去避免肯定的亏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更偏爱眼见为实,不愿动脑,倾向在问题一出现时即作决定,较少综合考虑问题,人天生更喜好用窄框架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综合考虑的宽框架。有试验引导受试者在宽窄两种框架的情况下决策,通过心理学方法来评估受试者对盈与亏的情绪反应,发现了宽框架缓解了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了承担风险的意愿。因此,个人投资者可能通过降低查看自己投资结果的频率来避免损失厌恶与窄框架的共同影响,并在宽框架带来的情感收益的同时节约时间,减轻痛苦。风险政策是在一组类似的选项中嵌入了一个特别的风险的选项,也是利用了宽框架,类似于外部意见(思考计划的宽框架),可以抵销风险厌恶的偏见。综合考虑外部意见和风险政策,可以补救甚至抵销规划谬误中的过度乐观与损失厌恶中的过度谨慎两种偏见带来的影响。
第32章,作者介绍了心理帐户也是窄框架的一个例子。认为理性的投资决策者只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因此,不会只考虑股票的现状是赢利还是亏损。作者还介绍了沉没成本悖论:对亏损帐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必会导致更坏的结果。在沉没成本的状态下,对项目有决策权的人与公司的目标与股东利益是不一致,前者更怕在人生的履历上有不光彩的一笔,所以必然会不顾整体利益而坚持投入额外的资本,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撤换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另外,这一章节还讲到了后悔的情绪体验,人们对由于不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行动而生产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违背默认选择可能会后悔,对后悔最有效的调整方法是做到对可能会后悔的事心中有数。这种伴随后见之明出现的情绪体验是可以避免的,作者认为有效的做法是在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时,不要太过周密,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人们会低估心理抵御能力,从而预见的后悔感觉往往比实际体验程度深,所以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已是否会后悔。
这两章,讲到了宽窄框架,沉没成本悖论和风险政策,还讲到了后悔。虽然大部分的讲解均体现在经济领域,但是完全可以延伸到任何一个需要考虑成本需要做决策的行业,尤其沉没成本悖论更需活学活用!
201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