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全职主妇一枚,正面管教管教和非暴力沟通践行者。
这是我分享的第7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孩子是天生的游戏家,并且把游戏和现实分得很清楚,他会带着在游戏中获得的感受去生活。
每周日分享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
正文:
《天天游戏力》其实是游戏力工作室出的一套亲子共读的绘本,配合《游戏力》两本书给出了18个具体的游戏场景,囊括了亲子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问题,比如不爱吃饭,害怕某个东西,不起床,抢玩具等等,每本最后都会附上一个详细讲解,帮助父母理解游戏背后的理念。
这套绘本更适合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家庭亲子共读,很多游戏是需要孩子参与的,但在我看来,游戏的具体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父母真正弄清楚游戏背后的理念,随时可以创造游戏。
所以,我把这套书作为家长读物分享,梳理游戏力背后的理念基础,对于0-3岁的孩子家长同样可以活学活用。
促使我重温游戏力的缘由,是最近儿子经常会遭遇情绪爆发,场景都是自己想做什么事情而不成功,就开始跺着脚跟自己生气。
我知道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坐在身边陪伴他也倍感无力,总想帮他做点什么,但又不能逾矩替他去做。
有一天儿子把小火车放到消防车上,因为放不稳老掉下来又急的跺脚,我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宝贝你现在是不是快没电了,赶紧充会儿电吧。
爸爸很配合的拿来数据线和移动电源,我让儿子自己插在身上,打开移动电源闪了会蓝灯,我问儿子充好了吗?当他说好了我就鼓励他,现在充好电了,你再去试试小火车能不能放稳了?
果然,充满电的儿子自信满满,再去玩的时候就一次成功了,这让我想到了游戏的力量。
灵感来自最近儿子学会了说充电,给他的兔兔充电(故事机),给手电筒充电(晚上关灯玩光影游戏)。
其实,作为妈妈,我也很清楚儿子最近情绪这样爆发的原因,前阵子他都是自己一遍一遍的玩,成功了就跑过来喊我和爸爸看,很少着急跺脚。
最近两周,我一直忙活自己的事,又加上家里大扫除,总是不能很及时的回应儿子,陪伴质量也下降了不少,读书少了,心思也没有集中放在儿子身上,我对自己有觉察,儿子自然可以敏锐的捕捉到妈妈的这些变化。
但我清楚我必须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所以我允许自己偶尔走神分心去跟自己相处,等我把自己捋顺了,自然会更有力量回归,更好的陪伴孩子。
很多时候,即使有觉察,大人也很难按照孩子的节奏去做,孩子们不得已要在大人的安排下,跟随大人的节奏,这对孩子的很多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即使我们知道这一点,生活中也是有很多的无奈,这个时候,游戏就可以很好的帮助父母。
亲密感和自主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两大基石,二者缺一不可。而孩子们很多行为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亲密感和自主感的不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密感和自主感首先是在家庭中得到发展的,主要提供者是父母,孩子就是带着从父母那里得来亲密感和自主感去和这个真实的社会相处。
简单来讲,和孩子做游戏的就是两个方向,增强孩子和父母的亲密感,以及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掌控感、成就感和自主感。
然后,孩子们会带着从游戏中获得的感受去生活。
亲密感,就是孩子需要感受到,不论我做什么父母都会喜欢我。
游戏,就是传递亲密感的天然媒介,即使孩子感受到“被强迫”,也会被亲密感自然化解。
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他内在的安全感。安全感取决于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基本信任,这种信任就源自内心对他人的感觉。
我们无法决定别人怎么做,但至少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即使外部世界再黑暗,也要给孩子内心注入阳光,这阳光,就是孩子和父母的亲密感。
“抢宝贝”就是帮助孩子获得亲密感的最简单的游戏。
爸爸上班之前,我们立刻玩了一次,游戏的名字换成孩子的名字,他真的很享受爸爸妈妈抢来抢去的过程,他在爸爸妈妈手里都成了宝贝,亲密感自然而来。
而且,对于3岁以下的宝贝,他站在那里等着爸爸妈妈来抢他,而且他知道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抢他的那种感受,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升级版的玩法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爸爸妈妈一起接孩子放学,在路上要抢着抱宝宝,并且不断的强调爸爸(妈妈)想你想了一整天,就想立刻抱抱你。因为孩子在幼儿园一定很想念爸爸妈妈,得知爸爸妈妈也想念了他一天,亲密感自然就培养到了。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家有大宝跟小宝争宠,或者孩子不喜欢妈妈亲近其他的小朋友,化解的办法就是妈妈回过头来更加喜欢,更加亲近争宠的宝宝,宝宝需要随时确认,我在妈妈心里最重要!
自主感,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确认我能行,我可以。
最开始的表现的表现是学会了说“不”,不再是那个曾经的天使宝宝,开始了恼人的Terrible Two,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基因在孩子的头脑中预设了生长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在安全的环境中努力锻炼自主能力”。
但是,孩子们那些发展自主感的行为,“自己走,自己做,自己来,而做不到,做不好”经常会被父母当成问题来应对,要么“强制服从”惩罚或控制,要么“放弃要求”骄纵或宠溺,孩子在父母的过度干涉下会造成内在程序的混乱,这会在将来导致更大的麻烦。
游戏力提供了第三种可能,我们既不用强制孩子,也不用放弃他的要求,而是借助游戏让孩子获得在真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力量感,掌控感,自主感”,孩子笑着玩着,顺便也就把事情都做好了。
“捉弄”大人绝对是孩子最爱干的事,需要父母放下身段
早上不起床,可以玩《让我亲一口》,但是爸爸亲来亲去就是亲不到,气急败坏的跟自己着急,孩子在一旁看笑话,笑着笑着就起床了。
不愿意刷牙,可以玩《刷牙机器人》,让孩子指挥大人做事情,大人变身机器人鼎力配合,绝对满足孩子的掌控感。
不愿意去幼儿园,可以玩《快跑,摩托车》,孩子追赶爸爸,把魔术贴贴到爸爸身上,爸爸变身摩托车不知不觉就冲到了学校,根本想不起来磨叽这件事了。
这些游戏更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每一个游戏都没有固定的版本,游戏力一共有一百多款游戏,而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换。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玩可以让孩子身心愉悦,而让孩子愉悦是让孩子合作的基础,跟正面管教的理念“感觉好才能做的好”不谋而合。
在玩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放下身段,放下预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世界,配合表演而不过分夸张,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玩的开心,更重要的是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力量和亲密感,可以让孩子更加从容的面对这个世界。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抗挫折能力”的定义,真正的抗挫能力,不是指能够承受多少压力,而是在遇到压力后,能多快缓解压力的能力。
当孩子在幼年时期遇到压力时的经验,是及时得到缓解,还是不得不自我压抑,决定了孩子成年以后遇到压力时更容易放松,还是更容易紧张。
哭,是人类最基本的缓解压力时的本能,游戏力鼓励孩子哭,也鼓励孩子用安全的方式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当孩子哭的时候,游戏力就不再搞笑,而是会真诚的陪伴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哭够以后,游戏力又会开始在刚刚过去的挫折中寻找笑点。
比如《再见,小坦克》这个游戏,讲的是爸爸不允许孩子把捡到的小坦克带回家,孩子爆发了情绪,直呼坏爸爸,爸爸的回应就是简单的几个字:
是的,就是的。
我知道,我知道。
孩子可以哭,但爸爸一直陪伴着,对孩子的情绪表示了理解和接纳,陪伴和等待孩子哭完了,情绪得到了宣泄,但并未在原则上让步。
判断自己是不是在控制孩子,有一个标准就是,当你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事情的结果是不是对自己有利,如果确定自己的决定,就坚定的执行,并且和孩子的情绪呆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情绪来了口不择言,只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并不代表他以后都会这样,而只有在最安全的人身边,他才会这样表达,我们不要去跟孩子较真,而是接纳孩子当下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是喜欢我的,这也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如此,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才会知道如何安全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得到了释放,感觉好起来了,才会拥有面对问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end-
每周日分享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