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把《西游伏妖》看成《西游记》的改编,然后以西游记的思维和人物设定去解读这部电影那就太狭隘了,把它看成一个新的故事则会轻松许多。
猴子和唐僧的相处很像是父母跟孩子,一点小事就会被打骂,猴子被打蔫了,缩回原形,唐僧还是不依不饶,居然把自己的头伸进猴子的嘴巴里,叫嚣着“你咬我呀,有本事你就......”看到这里很心疼也很愤怒,明明知道对方不会伤害自己还要这样逼它,太残忍,然而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有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伤害对方的。唐僧之所以这样肆无忌惮因为那首《乖乖》,一唱起它,猴子就会被制服,且看歌词:
孩子孩子 为何你这么坏
欺负期骗 为何你做出来
学会做好小孩 相亲相爱
关怀就在心中 充满色彩
乖乖 你快回来 我怀抱 一直为你打开
乖乖 要真心悔改 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小孩
想象着把自己变回孩子,当父母对你这样说时你会是什么感受。给我的感受是父母对孩子做不到完全的接纳,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我乖乖的,他们才会爱我,我只能屈服,任由摆布。可见,亲密关系中制胜的法宝就是以爱为要挟。至于后来唐僧向如来诉苦,自己没啥本领,也不懂教育,只会打骂......简直是某些父母的真实写照。
终于,猴子有机会在比丘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耍了唐僧一番,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不愿被叫做“臭猴子”,不愿意当众出丑,不愿跳那古怪的舞蹈,希望自己的感受可以被尊重、被接纳。唐僧似乎颇受触动,下跪道歉并自扇耳光,演技依然浮夸,不远处八戒和沙和尚偷偷议论师傅的举动。这一幕设计得很巧妙,是悔改还是手段,你更愿意相信哪一种?
那个虚伪的一本正经的唐僧放不下身份和面子是不会再去要回小善的,只有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选择,去要回小善。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追悔时却能够失而复得,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可是越美好越残忍,因为现实中有太多来不及。看似绝望中的一点希望其实蕴含了更深的绝望。
可是当这样一份真挚的感情不是你所爱时,又能否明确拒绝。对爱的人说“爱”已经很难,能够对不爱的人明确的说出“不爱”更是不易,尤其是在小善快要灰飞烟灭的时候,拒绝显得残忍但本该如此,不爱,就请明确拒绝,毕竟爱是很珍贵的东西,不要浪费到不爱自己的人身上。也不要善意的谎言做怜悯,毕竟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故事最后九头金雕被如来收服,九头金雕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为你而生,可你有正眼看过我一眼吗?!”感觉又凄凉又无助,不像是那个兴风作浪的妖怪,倒像是个满腹委屈的孩子,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寻求被关注的需要,另一个同样的故事开始轮回,很妙。
最后放上我喜欢的一段话:
你可以被看见,因为看见就是爱
你可以被听见,因为听见就是陪伴
愿每个人都能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
ps:看到最后才明白以前唐僧为什么让猴子跳脱衣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