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OSI参考模型
-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运输层——向两个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具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两种协议——TCP协议UDP协议)
- 网络层——分装成数据包——IP数据报使用IP协议
- 数据连接层——分装成帧
- 物理层——考虑的是比特流的传输问题,屏蔽传输媒体的差异性
3.2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
3.2.1 研究物理层的必要性
- 1:计算机网络物理层指的是什么?
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 - 2:研究物理层的作用?
尽可能地屏蔽掉不同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 3:物理层规程:用于物理层的协议
- 4:研究物理层的主要任务——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
机械特性,电气特性,过程特性,功能特性
3.2.2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所谓物理层的传输媒体,是指数据传输中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的传输通道。分类:导引型,非导引型
导引型传输媒体
- 双绞线
- 同轴电缆
- 光纤(光缆)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使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1:微波通信分为地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
2:微波接力通信的特点
优点:信道容量大,通信质量高,建设投资少,见效快。。。。。。
缺点:天气影响,各种因素造成失真,隐蔽性较差,维护成本高。
3.2.3:信道复用技术
- 1:所谓复用,可以理解为:一起使用。各个通信任务合起来共享使用一个通信通道。
- 2:复用分为频分复用(同样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和时分复用(不同时间占用同样的带宽)。特点:成熟但是不灵活。
- 3:统计时分复用:明显的提高信道利用率。
- 4:波分复用是光的频分复用。
- 5:码分复用:
3.2.4:数字传输系统
一:早先时代
面临的问题:速率标准不统一,不是同步传输
二:同步光纤网(SONET),SDH
3.2.5:宽带接入技术
ADSL技术
光纤网络混合网
FTTx技术
3.3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属于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底层。
- 数据链路层的信道有以下两种类型:点对点和广播
3.3.1 使用点对点信号的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和帧
一:链路是一个节点到他的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线路段。
二:数据链路=链路+协议
三:计算机网络中,网络曾谢意数据单元就是IP数据报(简称为分组或包)。
四:点对点数据链路层进行通信时的步骤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
- 封装成帧
1:给一段数据增加首尾部,使其成为一帧
2:首尾部是起帧定界的作用
3:当数据是由可打印的 ASCII 码组成的文本文件时,帧定界可以使用特殊的帧定界符。控制字符 SOH (Start Of Header) 放在一帧的最前面,表示帧的首部开始。另一个控制字符 EOT (End Of Transmission) 表示帧的结束。 - 透明传输
1:一个问题
如果数据中的某个字节的二进制代码恰好和 SOH 或 EOT 一样,数据链路层就会错误地“找到帧的边界”。解决方法:字节(字符)填充。如果转义字符也出现在数据当中,那么应在转义字符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 ESC。当接收端收到连续的两个转义字符时,就删除其中前面的一个。
2:什么是透明?
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不存在一样。
3:“在数据链路层透明传送数据”表示无论发送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这些数据都能够按照原样没有差错地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 - 差错检测
一:比特差错
1:比特差错:传输时,有时候0变1,有时候1变0
2:误码率:一段时间传输的比特流中,比特差错的占比。
3:循环冗余检验CRC
二:出现传输差错:- 帧丢失
- 帧重复
- 帧失序
4.2 点对点协议PPP
早前时代
使用可靠传输协议
使用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PPP协议特点
1:由IETF于1992年制定
2:PPP协议是计算机与ISP之间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3:PPP协议应满足的需求:
- 简单
- 封装成帧
- 透明性
- 多种网络层协议
- 多种类型链路
- 差错检测
- 检测连接状态
- 最大传输单元
- 网络层地址协商
- 数据压缩协商
4:PPP协议的组成: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一个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
一套网络控制协议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