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切问题的底层定律:熵增定律
“改变的本质,其实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方法,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它。
熵增表示一个系统从相对有序的状态向相对无序的状态的演变。而“负熵”与熵增的概念相反,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变的趋势。比如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种子发芽生长,开出花朵;蔬菜成长、成熟,结出果实等都是负熵。
对抗熵增的两条路径
华为、亚马逊、谷歌等大企业都是通过持续做功、保持开放系统,成功对抗熵增的典范。那么个人在面对熵增定律时,又应该如何行动才能避免陷入熵死的状态呢?答案是:建立耗散结构和避免路径依赖。
什么是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由化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一个理论,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处于持续不平衡或者不均匀的状态中,他就不会陷入熵死的状态。耗散结构是一种型,它的本质依旧是外力持续做功。
任正非曾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跑步去锻炼身体,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因为身体的能量通过跑步耗散,吃下去的蛋白质就能转化为肌肉,血液循环会更快;能量消耗了,诸如糖尿病、肥胖症等会逐渐消失,这个人的身材也会变得更苗条。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同样地,一个人如果不停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通过学习、输出和使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耗散结构。因为在输出和使用知识或技能的时候,这些学识、认知、技能会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和习惯,帮助他跃迁到更高的认知层级,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除了建立耗散结构,个人还应当避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是指一旦进入某个路径,就可能对这个路径产生依赖。
路径依赖的本质是封闭,在原有的系统里不停地循环。而避免路径依赖则要求个人找到原有系统以外的路径。在找寻新路径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突破原有的系统,到一个更大、更开放的系统中去探路。
专注是产生精神负熵的关键因素。虽然人们凭直觉认为,专注、全神贯注可能需要大量消耗精力,但米哈里通过实验证明,在精神负熵状态下反而能减轻脑力负担。
第二章:熵减法则:成长型思维
熵增定律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开放系统;另一个是有外力做功。本章我们将讨论成长型思维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在个人的头脑中将系统开放,并让外力持续做功。
德韦克和她的团队通过实验发现:无论男女,只要被夸聪明,他们绝大多数都会陷入固定型思维,为了保持聪明的形象,他们变得保守,不愿意接受挑战,甚至不愿学习新知识;而被夸赞努力的孩子,他们有很大概率成为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他们积极努力,愿意接受挑战,乐于用努力去解决问题,争取好的结果。 同时,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总是具有更强的复原能力,更高难度的挑战能让成长型思维者暗暗兴奋,因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又来了;而且正是因为挑战难度大,所以即使挑战失败了,也并不意味着自己是笨蛋,反而意味着自己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自己的潜能也更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因为这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与挑战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张力便成了成长型思维者训练和努力的内动力,激励他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对目标做刻意的训练,在一个开放系统里持续做功。因此,成长型思维者同时具备对抗熵增的两个条件,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并内化为成长型思维者,他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不容小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个人在某方面的优势和他是否具备成长型思维其实是两回事儿,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一个人在自身优势以外的方面用努力持续做功。比如在写作上通过多阅读、多写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上通过多尝试和多反思去提升自己在人际沟通上的能力。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现有的优势上。
成长型思维不仅是针对努力本身的一种思维方式,还针对包括努力以及后续的策略、反思、迭代,以及再次行动这整个过程。
有些职场人不善言辞,觉得领导不喜欢自己,怎么办?那就可以尝试通过写一封邮件,总结自己每个月所做的事情、本月的反思以及下个月的计划并发给领导,尽量让自己的工作被领导看到。领导的时间都是稀缺的,而这种书面表达的方式可以让领导在略有空余的时间看见你的努力,这种变化策略的思维,不正是一个职场人成长型思维的体现吗?
进入“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的状态。
第三章:熵减法则 :从众效应
B是Behavior,即行动。比如一个人跑步锻炼身体,他通过耗散结构把自身的能量消耗掉,从而把吃下去的蛋白质变成肌肉,消耗多余的脂肪,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行动从来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行动的产生还需要M,Motivation即动机。
可光有动机还不够,如果他的脚受伤了,就没有了跑步的能力,能力也就是第三个字母A,即Ability。所以能力不能少。
还有一个不能少的要素就是T,Trigger,即触发。
第六章:熵减法则:心流
如果一个人有了忧虑感或者焦虑,要做些什么事情才能从这些感觉中走出来,重新让我们相对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呢?在此向你推荐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是学会冥想。有研究表明,长期进行冥想可以让人脑前额叶皮层里的大脑灰质显著增加,而大脑灰质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它是我们进行信息处理的中心,也是调节我们机体所有机能的最高中枢。一次8分钟的冥想可以让人迅速地从大脑疲劳以及各种负面的假想中恢复过来,疲劳和负面假想减少了,人的忧虑感和焦虑自然也就降低了。
冥想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刻意地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吐气。虽然在过程中思想会开小差,但这是很正常的,你只需重新把注意力拉回来,再次放到呼吸上就可以了。
第二是运动。神经科学表明,运动能有效地刺激大脑中的内啡肽的分泌,而内啡肽是一种纯天然的止痛剂,它可以帮助大脑进入轻松愉悦的状态。从功能上来说,内啡肽不仅可以调节不良情绪,还能帮助人们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是切换视角。这种假想切换可以是空间维度,也可以是时间维度上的。 从空间维度上来说,当自己的忧虑感和焦虑袭来时,可以立刻假想自己站在自己的背后,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看着眼前的“这个人”正在焦虑,然后再看着他/她的忧虑感渐渐地被缓解。
破解负向罗森塔尔效应
在德西教授的研究中,总共发现三种影响一个人产生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这三个要素分别是:自主权、胜任感和社交关联,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
要素一:自主权——选择带来内部动机。
要素二:胜任感——成功是成功之母。
要素三:社交关联——归属感下的动机增强。
越被关注,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