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曼曼/文
昨天接到研究生好友的电话,他的声音穿过几千公里依旧掩饰不住沮丧,
“为什么研究生的日子和我想的不同,为什么是做不完的实验,写不完的报告。”
“为什么我没有时间自己安安静静读书,想写东西完全没有思路。”
“为什么周围人做事都充满了功利,你做什么他们都要评头论足。”
“为什么上了研究生觉得比以前更忙,看着别人开始赚钱,结婚,买房,再看看自己成天疲于奔命的样子,真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
“生活没有诗和远方,只有苟且,我都对自己活着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没错,半年前我也曾经这样想过。之前觉得自己是爱所学专业的,爱听教授侃侃而谈,爱坐在图书馆一整天查资料写论文,爱为一个问题钻研到底的感觉。
但是,等到自己迈入研究僧队列时,现实的骨感完全使我懵逼。自己曾经爱的,觉得神圣的东西不停被解读,解构,像钟爱的宠物要想更爱它就一定要放在解剖台上大卸八块,肢解地血肉模糊。
曾经以为自己和导师会相谈甚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会像我爸一样对我事事迁就和包容。当真正进入师门才知道,一切都是幻想。导师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有自己的事业要奋斗,自己所想的相谈甚欢也只是他工作内的一部分,而且你还要比别人,比男生努力三倍,四倍,更拼命去完成每一个任务才能赢来他额外高看的一下。
曾经以为上研会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门好友,一起乘风讨论,举杯高歌,然而事实确实每个人为自己的事忙的不见踪影,考博的天天为导师工作,想就业的不停地找实习,校园里面对面打招呼带着疏离的微笑,对于大部分而言读书上学不过为了一纸文凭。
有梦想很美好,可最可怕的是梦想实现以后依旧面对的是赤裸裸白骨般的现实。我为此消沉了很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还不如大学毕业找个安稳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这种抑郁的情绪控制了我很久,直到去年5月遇见原先的大学同学玲子。
玲子大三时和我们大部分人都一样,就是考研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每天太阳没出来就出了宿舍,晚上星星都困了才回来。然后考研最后却和目标学校擦肩而过。
她说她现在都不记得那段时间自己是怎么度过的了,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只有脑海中不断闪现的失败两个字。
毕业很快就来临,玲子错过了最佳招聘季,甚至在清宿舍的最后一天才找到临时房子勉强搬走。
我以为她会过的很潦倒,很邋遢,很不仅如意,然而却恰恰相反。玲子说“通向自己喜欢生活的路并不是只有一条”,上不了研究生并不代表你从此不可以再读书,再去旅行,再去为纸媒投稿,再去追寻理想的工作。
世间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阻止你改变的脚步,唯一的障碍是自己的执念和顾及。就像我对自己现在的研究生生活不满意,不想再继续做研究工作,那为什么不换一个生活方式,不尝试新的生活。
新的改变从新的环境开始,有时我们过于执著一个状态不过是生活的圈子太过狭隘,没有睁眼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不喜欢自己现有的周围氛围和人,那就暂时离开。2015年3月我第一次计划一个人外出旅行到现在,去了12个城市。出发前,害怕被骗,害怕和陌生人说话,害怕住青旅,可当自己行走在路上的时候才知道所谓的担忧,不过是放大了自我的感受,过度把自己想象成世界关注的焦点。做好足够的准备,任何事情都是安全而新奇的。
长途列车上临坐的人彼此谈天说地,青年旅舍里同宿舍的舍友夜晚分享背包途中无限神秘,惊险又欢乐的经历,还有老板娘半夜送来的骷髅甜点。从每一个遇见的人讲述着不一样的过往中,才会明白读书不过是人生一个短暂的缓冲期,未来有足够多的事值得期待和拼搏。
一年多断断续续的行走,从岭南的广式早茶到江淮的浙本邦菜,从南国粤腔到吴侬软语,看过香港欧式教堂里的弥撒,听过姑苏河畔的越剧,走访祠堂,拜谒古刹,上山长啸,下海踏浪。有一日对着海边的夕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话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走过些许的路跨过些许的桥,见过些许人才会懂得小圈子里的一时得失不过是沧海一粟,纠结于眼前的困惑而患得患失才是最大的失败。
时间走的太快,研究生不过3年,为了一段时间的不如意而错过更多欣赏美景的机会真的不值得。
走万里路更要读万千书
对于很多人而言读研究僧不过是加长充电期,为就业做缓冲。那既然是充电时间,为什么不多读几本书。
虽然我对自己现在专业研究的方法极不赞同,对很多生涩空洞的理论书也读不下去。对专业失望不代表对读书绝望。
现在新媒体快速崛起,我们的时间碎片化断裂,一会儿在微博上刷出一个新闻,一会儿在朋友圈看到一个链接,每一个一会儿都打磨着我们静坐下来翻阅一本经典的耐心。我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有读完一本书的耐心。但后来参加了“半月读书”活动,许多人一起在半月内阅读一本书,分享心得。
当读书静不下心的时候,不妨起笔摘抄一些书里的妙句或是偶然拾得的感想,一本书不仅在不知不觉中读到尾,总结一下笔记还会成为一篇不错的心得。
对待读物如此,对待专业理论也同样。即使以后再也不和学术挂钩,再也不想怀念它,但作为曾经科班出生的人,你的资本不过是在专业领域内说话专业。
永远没有白读的书。玲子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大学在图书馆无意中阅读过的书,后来在自己写创意文时都思如泉涌般出现在脑海里。
2016年开始,我也像许多人一样制定了读书计划,有晦涩的理论书,也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的奇奇怪怪的各色书籍,现在一年的三分之一已经过完,喜欢看见计划中又多了一个完成的红对勾,喜欢看见自己的摘抄本又增加了一页。
岁月带走青春,却带不走记忆里的知识。带走现实的哀怨,带走暂时的迷茫,有一天你总会感谢曾经如此努力的自己。
接触社会中不同的工作,终究有一天你会面对。
成为研究僧以后,我最不后悔的事情是尝试着做各种工作。公司实习生,博物馆志愿者。很多人笑着说“这些事,大学生也在做。”没错,大学生,研究僧都为了生活多一份潇洒和文艺去做各种事。但我们把经历发在朋友圈里后,有没有想过这份工作真正给了自己什么。
我曾经在自己500强公司做实习,虽然除去交通费外基本没有工资,但因此认识了一些业内优秀的人士,你知道世上总有一些人比自己聪明,优秀,多金,还不停在努力。你知道一些问题可以不这么考虑,换个角度也许更好。你知道所有光纤靓丽的背后又太多不为人知的拼命和摔跤。没有无缘无故的事业有成,只有永不停歇的不断提升。
我不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不愿意再继续从事研究,通过工作才知道那个行业的人才要求和专业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兼职实习带来的不仅是工资,还有更重要的经验和资讯。
你说自己对专业懵逼,那么换个领域工作你是否依旧不知所措。除了单身,迷茫也是最好的充值期,你有尝试和失败的机会。当真的机会来敲门时,你已不在犹豫。
生活除了苟且,还有兴趣。
开头好友向我抱怨没有时间,没有思路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其实我很想反问他,是努力了但依旧没法写,还是根本就没有动笔写过。
我喜欢简书彪悍一只猫老师关于下班后的文章,所有想做的事从来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你还不够想做。
世界上的作家很少是专职写作,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卡夫卡是保险公司的职员,马克吐温当过水手,福克纳在邮局是局长,乔伊斯还在咖啡店里演奏过钢琴。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与专业和工作有些关系,但不完全被现状锁死,有一句话是晚上8点到10点才决定你的人生。简书里许多大神都是抽取时间的缝隙来写作,孩提时总是背诵的一句话,时间像海绵里的水,用心挤总会有。
对研究生专业懵逼,那就发展一下兴趣。在一个领域不得意,不代表事事不畅顺。我在2016年1月开始在简书写文章,到现在每天依旧各种杂事不断,但却累计写了3万字。有时连自己也惊讶,积少成多,坚持不懈就是在不经意间完成。
如果你对研究僧生活懵逼,不妨尝试走出原来的生活,新的改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除了单身,迷茫也是最好的充值期。
欢迎你和我一起诉说你的迷茫,分享你的励志史,进步的人同在路上。
我是欧阳曼曼,看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