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的回忆,要追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那时候,吃馒头还是生活的奢侈品,以至于每个可以吃到面食的节日,都成了孩子们童年时代最芬芳的记忆。
七夕节那天,往往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各家各户的妈妈们都会用面瓢,挖出压在缸底的白面,奢侈的发上半盆或者一大盆,开始了做花样小饽饽也叫巧饼的旅程。孩子们可以乐颠颠的围坐在面板前,大声吆喝着自己喜欢的样式,揉面,装模具,在面板上吧嗒吧嗒的卡出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的放在盖帘上,等着妈妈用麦秸烧热的大锅慢慢烘制。等待的过程也是充满喜悦的,不时的把自己小小的脑袋,探到锅里看看,不停地追问妈妈:熟了没?啥时候能熟?……那些漫过心底的期盼,在烟火弥漫的节日里升腾着,跳跃着。
在锅前的烟熏火燎中,当妈妈的衣衫被汗水慢慢浸湿的时候,小饽饽的香味儿也慢慢的溢出来了,满屋子飘香,孩子们的馋虫也被不断的勾引着,围着锅台转来转去。那时候还不知道垂涎三尺是啥意思呢,今天想来那时候的馋样儿,用垂涎三尺这词语来形容一下,一点儿都不夸张。
等小饽饽们跳跃着被妈妈从锅里铲
出来,放到盖帘上凉着。心底里的欢喜更是无法形容了,那些围着盖帘的七嘴八舌便又开始了:妈,这个小篓子是我的!妈,我还要那个小猴子!妈,这个小鱼儿是我揍的!妈,这个……
于是这些个小饽饽们便在这些七嘴八舌中,被瓜分了一部分。剩下的也各有其主:送姥姥的,送奶奶的,分给东邻西舍的孩子的……吃起来更是满口飘香,那味道堪比如今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中的任何一种。
下午的时候,街上便多了一群到处炫耀小饽饽的孩子,那个小篓子一般都是不舍得吃的一个,用细长的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耷拉在胸前,让东邻西舍的妈妈们看看,谁家的小花篓做的漂亮,让小伙伴们羡慕羡慕自家妈妈的手巧,这样记忆犹新的欢乐时光持续了好多年!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慢慢的远离了这样的满怀期盼的对节日的向往,那些回忆都成了故事里的事了。以至于某年七夕,我给孩子讲我们小时候过七夕节的故事的时候,孩子当了笑话听,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笑得肚子疼……
今年七夕,我用鸡蛋奶白糖等和面,烤了两盘巧饼,烤制时候满屋子的香味,吃起来也满口留香,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