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修心之法只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事时防止私欲于未萌,另一种是私欲产生时扼杀私欲于既发。陆澄对这两种方法都产生了质疑,扼杀私欲于既发在陆澄看来是治标不治本,在这件事情上克去私欲了,在另一件事情上又产生了。而防止私欲于未萌更难下手,私欲都没有来,又去防止什么呢?难不成找出一个私欲再去防止?所以陆澄才有了“引犬上堂而逐之”的比喻。阳明说陆澄话语中的“养生”两个字,恰好暴露了“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病根,要正确理解阳明先生的意思,他并不是说一个人存有“养生”的念头,就是流于私欲了,而是针对陆澄这里的情况因人而言。陆澄对阳明心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用修心的功夫时,有点“用力过度”,有点走火入魔,这个魔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陆澄还没能到达“忘我”的境界,真的到了此心纯是天理的境界,考虑“我”之一身时,也无非将其看做是本该如此的理的一部分,不会在“我”上著太多的念,这种恰恰好的“无意”正好能中理。而陆澄现在现在的问题恰好在于,“我”放不下,而“求圣之功”的意念太切也源于放不下心中的“我”,他的注意力已经被“成圣”的功利性所吸引,以至于不能将力量恰当运用在修心功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