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以今昔昨
从小,我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老实听话、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连我自己都深信我是“好孩子”,所以老老实实地扮演好孩子的角色。直到上了大学,开始接触到小社会,我才切身感受到“好孩子”的悲哀。
01
人生要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主题,我们要尽力去迎合主题,但绝对不是只做主题,放弃所有。
比如学生时代,我们的主题就是成绩,学习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规规矩矩、老实听话是老师家长最大的欣慰。所以我真的只是专心学习,不追求人际关系,不追求美丽的外貌,不追求玩耍的愉悦……唯独追求成绩。
我曾以为我很牛,只要学习好,一切都是浮云。老师和家长也始终给我们灌输这类思想,但多年以后,事实证明,这个理论是错的。
人生虽是分阶段,但每个阶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持续相连的,上一个阶段会影响下一个阶段,性格和各种能力也是要从小培养的,而不是到了二十几岁需要的时候,几天就可能练成的。
学生时代也需要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需要保持身体健康甚至是优美的身姿,也需要懂得美丑,更需要学会分辨是非好坏。
这些东西不是成绩好就可以代替的,并且是步入社会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
学习好很重要,但如果只会学习,还要被条条框框所约束,那人生的轨迹真的只有那几条而已,会丧失很多能力,会错过很多好的机会。
02
努力扮演好孩子二十年,终于我决定不再演了,要撕掉面具,挖掘更多面的自己。
上大学时,除了学习,我加入学生会、参加校外活动、做兼职,忙得不亦乐乎。我接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东西,这些东西是课本上学不来的,我才发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原来人生还有千万种可能。
我不再为了得到学校的助学补助金而故意穿着朴素,生活节约,虽然我的家庭条件确实不好,但我觉得我应该追求更精彩的人生。我有必要穿着美丽大方,有必要吃吃喝喝搞社交,有必要出去旅游一次,有必要把从前因为经济条件的束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都做一次,只是我不需要父母来买单,而是通过自己打工赚钱去实现。
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学习、成长和吃喝玩乐是分不开的,在玩耍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对于未来几十年的人生有重要意义。比如说:怎么融入团体,怎么表达自己,怎么穿着打扮。再比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筹谋,积累信心……
虽然有人说:“你这种家庭能有一个上学的机会就不错了,别心气太高,别奢求太多。”
虽然有人说:“你这是作,是在学坏,是没正事。”
虽然有人劝我:“穷人家的孩子就要接受现实,踏实一点。”
但我不信任何人,我只信自己。
谁说人生就要在框框里过?
谁说我们不能靠自己改变人生的轨迹?
谁说起点低的孩子就要接受现实?
北大才女刘媛媛曾经说过:“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韧。”
只要你想,只要你努力,一切都可能实现,就怕你不敢,还可怜地在嘲讽比你有勇气的人。
03
大学毕业后,我尽量拖长了结婚的时间,因为想衬无拘无束的时候提升自己。我知道作为一个女生,这一辈子会有很多个身份,要经历很多的事情,想要让自己比别人高一个水平,就要趁着还没有太多身份,还没有被很多事情缠身的时候尽快去做。
一旦成家,升级做了妈妈,想一心学习,提升自己恐怕是很奢侈的事情,而且十分困难,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兼顾家庭的同时还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所以我不想早早步入婚姻生活,不想马上生孩子,可这件事就成了诸多人对我不满的说辞,有人说我自私,有人说我不孝顺,有人说我想不开……
开始的时候,我很不开心被大家这样说,但时间长了,我习惯了,我的生活我自己做主,我有多少存款,有多少债务,有多大的能力做事,有多少信心面对什么样的生活,未来我想变成什么样子,我想过上什么日子,除了我自己之外,没有人会十分了解并理解。所以大家对我的评价我欣然接受,只是我还要坚持做我自己。
04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从一个人的想法完全可以看见她未来几十年之后的生活。有人说,人要学会知足,我不否认知足常乐,但不能把“知足”和“不上进”混为一谈,知足者应该常乐的同时追求梦想,而不是停滞不前。有些人就是用知足来掩饰懒惰,并且这类人不占少数。然后他们集结一处,自以为荣,谴责起勤奋努力的人,真是让人咋舌。
而我就是那个他们口中嘲讽、斥责的人,就是那个不满足现状、能作的人。我不奢求任何人的理解,因为你不能替我承担我的压力,你不能替我过我的日子。我就是要作,就是要成为你们眼中叛逆的女孩,我相信我值得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