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看一下卡夫卡,但是在集宁的新华书店、呼市的图书批发市场都没有找到卡卡夫卡的书。后来在一家小书店找到一本《审判》和《城堡》的合本。我突然想,为什么市场不喜欢卡夫卡这类作者的作品。由此又想到,是不是有些名著已经过时了呢?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他们生长的土壤?身边的网络以光速传播着各种信息。那些深沉的,晦涩的,隐藏在黄色泡沫下,美酒似的思想是否已不被现代人所追求的呢?
我觉得并不是的,卡夫卡在《审判》中所描述的困境,对现代人来说依然普遍存在,太多无用信息,掩盖了这些真正的宝藏。我相信会有一天文艺终将复兴,大多数平凡的人和思想仍需要这些伟人们的指引,他们的灵魂仍飘荡在这颗星球的上空。
卡夫卡生于1883年的7月3日。他的性格充满着对纯粹和幻想的追求。他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本原因,那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多么纯粹啊。我十分喜欢德语作家的作品,纯粹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像哥德、黑塞、本哈德这些作家,在探讨人性的时候,即使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描写,依然给人一种从自身出发的角度看世界的感觉,但日语作家会直接把问题放到人性的层面来描绘,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英语作家作品,因为语法句式的原因,中国译者在翻译时常常有两种情形:功底不够的人,翻译得过于直白或啰嗦;功力十足的人,又翻译的或简练或华丽。所以我们看到的英语作品往往有华贵和朴实两种特色,这也许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特点相关。而中国作家则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在汉语中表象多于表意。中国现代作家,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西方思想的双重影响,难以下一个普适的定义和归类。而中国古代作家思想家中,又很少有人深入探讨人性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的,是那些探讨这些问题的人的作品,并没有在漫长的历史中流传下来。其中有关键点是,当一个人的存在感的缺失,大于生存的意义时,考生考虑自身人性的问题才有价值,当种族的人性陷入危机,讨论种族的人性问题,才有价值。我观察知识水平越低的人越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困扰,而真正的智者又有洞察一切的眼睛,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人才会生出庸人自扰的痛苦,这种痛苦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到了影响生存的地步。事实上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绝大多数的困境,在先人的身上都能找到解决方法,我们智慧,性格的一切缺陷都能从他们身上得到补全。
从这一点来看,阅读经典名著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这一点来看,阅读经典名著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