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学琼林》的时候,读到一句话:“天下无不是地父母,世间最难得的兄弟。”我瞬间被征服,自然想到我的父母和我的姐妹。
我的家庭是贫困县区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姐妹比较多,我家的经济条件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拮据状态。老实巴交的父母养育我们姐妹四人,比别人多吃了多少苦,多受了多少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尽管这样,我还是觉得我们的家庭是温暖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妈妈贴心的疼爱,有姐妹的和睦相处。每天从我们家里传出去的欢声笑语就成了我们的小村庄一道独特的风景。
年龄小的时候不懂的。到现在才感觉到,父母用他们两个的双手是怎样把我们居住的房子一点一点的盖起来的?他们刚结婚的时候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后来叔叔要结婚。爷爷让我父母搬出去自己想办法盖房子。那是一种怎样的境地呀?爷爷奶奶居住的房子后面是低于路面半米多的洼坑。我父母两人从无到有,硬是把洼坑填平。是怎么填平的?说出来我都不敢相信。他们两个就是用自己的双手,用他们当时的那一种小推车。从地里一车一车的把土给拉回来。填平了洼坑又高处路面几十公分。又在上面盖好了房子。
虽然那个老房子已经拆了很久了。但房顶上的那根檩条却永远的刻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根檩条弯弯曲曲的还是个树杈,这样不是材料的材料都给用上啦。可以想象当时父母会做了多少的难。而不得不这样做。由于房子的建筑材料都太简易啦!后来下雨的时候房子经常漏水。有一次下雨的时候,我们的房间里放了十多个瓶子,罐子和水盆儿。后来在父母的辛苦努力下,他们又盖了配房和院子。我很难想象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父母是怎么省吃俭用来建造的这样的院子和房子。
母亲后来经常说他们没有本事没有给我们富裕的生活。可是在我的心里,他们是最坚强最伟大的父母。
我们姐妹四人中我是最大孩子,后面有三个妹妹。每每想起我们的姐妹情深,都会是我热泪盈眶,有些件事已经让我刻骨铭心。
看到现在十几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我有时候真的很怀疑自己。母亲说我六七岁的时候就能在家里做饭带妹妹。当我质疑的时候,妈妈总是很坚定地说确实是这样的。
三妹出生一个月后便没有再吃母乳。妈妈在农忙季节还要去田里做活。给妹妹冲调奶粉和喂养妹妹的责任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其实那个时候是买不起奶粉的。给妹妹吃的是一种很粗糙的炼乳。爸爸给妹妹制作了一个婴儿推车。妹妹就一整天的坐在车子里。到规定的时间,我就给他冲奶喂他。妹妹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可以带着她去田里摘棉花,或者割草喂驴。虽然她年龄小,但是她毫不示弱。她的小框子总是装的满满的。天快黑的时候我们扛着框子回到家,打扫院子生火做饭。
日子就在这种平淡中一天天过去啦,我们也长大了。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妈妈总是很伤感,总说我们姐妹几个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她很内疚。从小就付出那种辛劳,她很难受。每次说起小时候的故事,她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但是我知道正是那种生活锻炼了我们的坚韧,培养了我们的品格。我们长大后能不畏艰难。姐妹情深,也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后来我去了县城上高中。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竭尽所能给我做些好吃的。妹妹们也会拿出自己放了好久的东西给我吃。那个年代雪糕还没有到处都有,有次我从学校回来,三妹拿着她积攒了好久的五角钱,去集市上给我买了一块儿香草牌的雪糕。天太热,路太远,等到妹妹拿着雪糕到家的时候,雪糕已经化了。妹妹伸手给我的时候,雪糕一下子掉在了地上,妹妹心疼啊啊的哭了。我也哭了,不是心疼那块儿雪糕。是心疼妹妹对我的情意。我抱着妹妹,抚摸着他抽搐的肩膀,说别哭啦!等以后姐姐挣钱了,给你买好多好多的雪糕吃。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给妹妹说的那句话却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每次妹妹有什么困难,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在自己并不十分富裕的时候,为他筹集一些资金去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个社会上人来人往,缘聚缘散,所谓的朋友也大多数是为了利益而来。只有那一母同胞的姐妹兄弟才是真正的亲人。看到太多反目成仇、相煎太急的兄弟。我经常告诉我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姐弟情深吧!到你们七八十岁时,再看看社会上的人哪个朋友能抵得上一个兄弟姐妹呢?
虽曰安宁之日,不如友生;其实凡今之人,莫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