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路以前是国道,后来道路整改,变成了家门口的路,所以村子里的人都把这条路叫做大路。家门的路很宽敞,也比较平坦,无论到哪里去,大家都会想一想走大路近不近?从大路走方不方便?后来每次回来,只要脚踏在大路上,就好像到家了,心里更踏实了。
上初中的之前,大路还是纯正的“水泥路”,一遇到阴天下雨就会变得泥泞不堪,全是水和泥。一脚踩过去,能溅起大片大片的泛黄的黑水花,不消片刻,鞋跟、鞋面、裤脚到处都布满泥渍。鞋上裹满泥巴壳,所到之处痕印奇大无比,好像坦克的履带压过似的。走不过几米就会被拽住脚步,缠住身子,几乎是动弹不得,不得拿起小棍棒把泥翘干净。还好两边都是高大浓密的树,杂草也比较多,大路边的路面会保持得相对的硬朗点,雨也会稍微小一点。但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多难走,都拖鞋进去和泥。大人实在是看不下去就把小人儿提起来,用手撸掉比较大的泥块,催着赶着小人儿到井边洗脚。凉水一激,就能听到咯咯咯的笑声,甚者有的孩子脸上、头上都有泥块。有些当时没有发现,晴天的时候纠成点点的泥块,时不时地会用手捏一捏,都是沙土。
晴天的时候,路面比较坑洼的地方还是会有些许积水,那是大车留下的车轱辘印,那也是小孩子的天堂。这个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成群结队去挖泥巴,把泥捏成各种物品,独轮车、小汽车、脸盆、小板凳等等。坑洼边上的泥是上等泥,可能是经过车轮的挤压,变得更加有韧性,适合做一些大的小风车之类的细巧物件。我最喜欢做风车,超大型的风车。这个风车和纸做的风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力驱动,后者是风力驱动,前者是扇叶与天空平齐,后者与地面垂立。先选择一团大大的泥,把它摔成类似于荷兰风车的底座,再从长满刺的枣树或者臭橘子树上掰下几根大刺,放在捏好的底座的正上方,再挑选几根好的高粱的秸秆,去芯,把坚硬的秆皮均分成大小合适的条状物做横梁,捏两个泥弹插在横梁上,风车的大致部件就做好了。组装好之后,几个孩子就要开始斗风车,用棍用力旋转风车的横梁,去和其他的风车拼气力,看谁笑到最后。
无论是阴晴雨雪,家门口的路边总会扎堆聚集着一波又一波的孩子,路边最不缺的就是欢声笑语。春天从他们黄绿色嫩叶的间隙里仰望晴朗的天空,夏天和着习习凉风追捕聒噪闹人的鸣蝉,秋天踩着的簌簌飘落的黄叶,冬天抓起冰凉可爱的皑皑白雪。
初中之后,各个村庄都开启修整路面的风潮。路边的大树比较碍事,被无情地砍掉,根可能更碍事,被掘出来,用锛头劈成花白花白的木条。木心嫣红的嫣红的,沁出丝丝缕缕泪水,不知会滚落到哪里去。路旁清理干净后,压路机开始用力地挤压路面,路面平整光洁,像滑溜溜的丝绸面,赤着脚在上面会有沁人心脾的凉意。可是太过光滑了,少了一些沙土的颗粒感,土地的沧桑感,但仍能触摸到大地的脉络,乡村的气息。很快一层层的石子颗粒覆盖了层层地面,再到覆盖厚重的水泥,变成真正的水泥路。
水泥路不再是水和泥混成的路,孩子们的嬉笑声也少了,但机动车的轰鸣声多了,村子里面出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也多了,我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光着脚和土地赤条条相见,但我相信家门口的路还是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