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碁中哥在小雅面前对我宣布:可可是我们的朋友了。我全心欣喜,我知道“朋友”这个词对于碁中哥来说是很有分量的,朋友代表着人格对等,也是对我用心实践和努力成长的见证。
后来聊天时,我观察自己:我是否因为已经是碁中哥的朋友,就认为我和他们是一样厉害的人了?有一瞬间,是的。原来,“认识了某个厉害的人,或成为厉害的人的朋友,就有可能认为自己和他们一样厉害”,这个错误观念就是这样来的。于是我告诫自己:要认清,分清楚那是谁的光环,碁中哥的优秀是他自己的,我虽不及,但也有我自己的。这样及时的自省让我清醒,让我抓住了那个“开始飘起来,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的自己,不再因为他人的光环而错误认识自己。
这个发现让我欣喜。最近在关系中的领悟也很多,逐渐能找到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脉络在哪里,清晰的感觉让我特别轻松。今天就来谈谈,如何在错综更复杂的关系里找到那根线头——“谁的”问题。
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在家庭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理不清还乱,一段关系掺杂着另一段关系,一件事情连接着另一件事情,未解决一个又牵连出第二个,烦恼往往也因此产生。有时候真的很想在乱麻中找到一根线头,把所有的混乱理清楚,却无能为力。我曾经也被极度困扰过。
直到几年前,我看到一段话:世间万千事,分为三类,一类是自己的事,一类是别人的事,一类是老天爷的事,这三类事情中,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事,我们能做好的也是自己的事。那时候的我就像找到了世间事的资料归档的方法,每遇到一件事就按照这个方式归档,果然清明很多。如今回头看,分类归档依然是关系处理的法宝。后来我在碁中哥的朋友圈看到一个特别精确的词语,那就是:在关系中,“所有权”归谁。
所有权代表拥有权利的那个人是谁?表明了是谁的利益与责任。
比如,我的好朋友就某事问我的意见,就等于把这件事的所有权交给了我,我思考后给予了她我的意见,等于我把事情做完后又把所有权归还了她。这时候,我的事就做完了,无论之后她对我的建议是接受亦或是拒绝,其实都不再与我无关。
当我不再为她的行为结果负责时,身上就不再背负有关于她的负担。
当我不再用任何理由逼迫她接受自己的意见时,尊重也由此产生了。
再来举个例子:我送了一件物品给朋友,这件物品的所有权归属怎么算?
我的答案是:送给朋友之前,物品的所有权是我的,但是送出去之后,物品的所有权就归朋友了。无论他是妥善收起来、卖掉、丢掉还是毁掉,这件物品都不再与我有关系。
最后举个例子:我帮朋友一个忙,这件事情的所有权是谁的?
很多人认为,帮忙是出于好心,过程可以随缘,结果不好也不该帮忙的人承担责任,毕竟:“我可是出于好心帮忙的!”结果帮忙和被帮忙的双方都觉得委屈不满。
我的答案是:当我允诺帮忙后,这件事的所有权就是我的了,我选择接过所有权,全力以赴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做完后再把所有权归还朋友。事情如果出现问题,结果也是我来承担。在这个过程中,“允诺”是一个关键词。如果我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又不好意思拒绝,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也可能毁了自己的声誉。所以,面对问题,该拒绝时也要拒绝。
咦?写着写着就发现,所有权的传递就像在关系里递接皮球,皮球在谁的手里就是“谁的”问题。
以上举例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属于简单的关系处理,如果是三个人或者多人该如何辨别处理呢?其实答案也是一样的,我为关系处理总结了个人经验,就是遵守四个步骤:
1.所有权归谁的?
2.就一事论一事。
3.中正角度看待。
4.以道德为标准。
这次我们就只聊“所有权归谁的”,建议伙伴们一起实践试试看。
另外再找时间聊其他三个。
文字 | 配图 | 摄影 | 可可
思想指导老师 | 王碁(qi)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