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与亲朋好友相聚,当然少不了喝两杯。说到酒,难免引出很多问题和争论:酒都是怎么来的、喝酒到底影不影响健康……今天碎碎念介绍这张书单,不仅帮你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还给你酒背后你不知道的知识。
一、酒都是怎么来的?
解析书籍《醉酒的植物学家》
酒精的产生,是酵母在无氧环境下分解糖分的结果。所以只要植物含糖,就可以用来酿酒。不同的植物,因为成分的不同,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酒。
从一万多年前,就有一种植物一直在为人类提供酒精——大麦。大麦不仅富含淀粉,还能一次性将淀粉转化成糖分发酵,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酿酒的成本非常低,直到现在仍然是大多酒不可缺少的原料。
同一类植物,微妙的成分差异也能酿成不同的酒。比如,中国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都是用富含淀粉的米。但米酒的糯米,蛋白质含量高,酿的酒较浑浊,酒精度数更低;清酒的粳米,蛋白质含量少,淀粉含量高达79%,酿出的酒味很纯,杂味很少。
你可能想不到,土豆也能酿酒。俄罗斯天气寒冷,谷物很难存活,当地人只能用土豆来酿酒。但土豆糖分不足,想酿出好酒难度很大。尽管如此,土豆伏特加经过工艺改革,逐渐发展成俄罗斯酒文化的一张名片。
二、酒如何影响了历史发展?
解析书籍《六个瓶子里的历史》
现代人把酒看作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历史上,酒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过甚远的影响。啤酒帮助巩固了农业文明。农业刚取代渔猎时,因为肉食变少,人类面临一个问题——维生素B摄入不足。而啤酒恰好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从啤酒中获得补充,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葡萄酒在古希腊催生了独特的酒文化。古希腊的哲学家思考、辩论,往往是在酒会上。柏拉图著名的《会饮篇》,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也因此,酒会成为不同思想碰撞的知识大会。古希腊人相信“酒品如人品”,柏拉图就认为:葡萄酒能暴露人的真性情,包括爱、骄傲、愤怒、贪婪、胆怯。
葡萄酒还被赋予了宗教意义。饮用葡萄酒时,讲究礼仪和品酒步骤,这和宗教庄严肃穆的气质不谋而合,所以在基督教的仪式上,就选用了葡萄酒,象征耶稣的圣血。
以威士忌为代表的烈酒,影响了美国历史。1794年,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决定对酿造业征收消费税,特别是烈酒。遭到民间激烈反对,甚至武力对抗执法人员,最后演变成一场暴乱,很久才得以平息。
三、喝酒到底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解析书籍《嗜好心理学》
答案并不绝对,关键是喝多少。对10000多名伦敦公务员长达14年的追踪发现:极少饮酒或大量饮酒的人,心脏病死亡率更高;适量喝酒的人,死亡率较低。另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喝一到两杯酒,得抑郁症的概率比滴酒不沾的人低40%。
到底“适量”是多少呢?给你一个参考:男性一天酒精摄入不要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38°白酒75ml;女性不要超过15g,相当于啤酒450ml,葡萄酒150ml,38°白酒50ml。
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研究发现,适量饮酒确实能提高创造力。让喝酒与不喝酒的两组志愿者,面对需要创造力的题目,结果发现:喝酒的志愿者平均解答出了58%的问题,不喝酒的只解答了42%。如果你需要创作灵感,小酌两杯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 如果想戒酒,有什么好方法?
解析书籍《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戒酒不成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坚强,而是在改变习惯时,身体会自动产生一种阻力:认为保持原状很舒适,发生变化是一种威胁。如果想戒酒,首先要明确这一点。
改变的1-7天,是反抗期。身体因为习惯了酒的存在,会抗拒这种改变。这个阶段你要做的,是设立小目标,比如详细记录自己饮酒的过程,并且今天比昨天少喝一杯,来反抗内心的“惰性”。
改变的8-21天,是不稳定期,容易被各种事打断。这时候你要做的是,尽量让戒酒这个行为固定。比如晚上经常想喝酒,就固定在晚上安排其他事情,比如阅读、聊天、打扫,逐渐让身体习惯晚上做其他事情。
改变的22-30天,是倦怠期。你可能会对戒酒这件事厌烦,失去热情。不妨寻找新的兴趣,培养另一个习惯。研究发现,对新习惯的准备,能提高自己坚持现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