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积德行善,行了一辈子好。2014年去世,享年72岁,葬在了他一生中最深爱的家乡。
我的父亲姊妹五个,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兵荒马乱的年代,爷爷奶奶都非常重视文化。父亲和我的大爷都是初中毕业,叔叔师范毕业。因为大爷在徐州开火车,叔叔在别的乡里当领导,所以分家时,父亲先分出来了。据母亲说,根本不是家,屋子上无片瓦、下无铺盖,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属于村里最贫穷的一户。就是这样,父母亲依然艰难度日,省吃俭用,自力更生,率先在村里盖起了砖房。
父亲很孝敬。在弟兄仨人中,虽然不是老大,但挑起了老大的重担。因为只有父亲在家,又是村里医生,所以照顾爷爷奶奶的重任都落在了父亲肩上。父亲又是至孝的人,爷爷奶奶小病小灾、吃药打针都是父亲照顾。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只要吃一次肉、炸个鱼什么的,必把爷爷奶奶叫家里一起吃,爷爷奶奶不先动筷,我们看着再馋也是不能吃的。每次过年的时候,父亲都第一个去“Lin”(农村口语:坟地)上请“老里”(去世的祖先们)回家过年。年三十晚上,年年上供,向老祖宗磕头,发完“ZiMa”(也许是放完鞭炮后,就象芝麻一样节节升高时的响声,一声跟一声响起),就跟父亲到各家给“老祖宗”磕头。记得母亲经常给我兄妹说“你父亲最孝顺了,你“四服沿”上的四爷爷一个人过,在年老时,是你父亲天天侍候到深夜再回家,比他亲侄侍候的都好。”我也依稀记得父亲天天不在家,去照顾生病的四爷爷。以至于四爷爷的亲嫂了(我叫三奶奶)说“比亲儿都亲!”话虽粗了点,但更说明父亲对四爷爷的至孝之情。我家的家堂上就挂着: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就是父亲至孝的好家风影响了我们,每年过年的时候,必到老家去请“老里”回城过年,每次都感到父母亲就在身边一样。
父亲很耿直。俗话说,人生的光景几节过,年轻时有福不算福,老了有福才算有福,可父亲的一生中却没有舒心的日子。在他的幼年,家贫如洗,由于当时爷爷是村里第一任村长,家族之间互相争斗,据奶奶说有一次坏人夜里进家,爷爷把父亲从家里扔到墙外逃命,过着战战兢兢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穷得大冬天连鞋也没有,都是赤脚去上学。由于父亲有文化,年轻时到公社卫生院工作,由于父亲做事踏实、认真、对人很好,本来要留在乡卫生院工作的,队里领导非让父亲回家来不可。当时,大队当家,父亲又自尊、又老实、又耿直,从来不想有求于队里“当官”的、不想向他们低头,卫生院没法,只好让父亲回到村里行医。我母亲常说父亲一根筋,不活络,死脑筋,有一次,大队会计的妻子要看病打针,队里已安排父亲去外地挑油,父亲就硬是先去挑油,没有灵活地给人家看完病再去挑油,结果得罪人家还不知呢?
父亲当然是普通的百姓,清贫如洗的乡村赤脚医生,不可能享受那些大人物的富贵,但当我每年走访老干部、看到老干部为小病疗养的时候,我就不由地想起“小病不用看、大病不舍看”的父亲,每次眼睛都是湿糊糊的。
父亲很热心。由于父亲行医,走东家、串西家,见多识广。遇到有走街串巷算卦、要饭的,都会让到家和人家攀谈,管人家饭。特别是针灸的医术很高明,附近十里八乡的都慕名来找他,就连东北我舅舅的朋友也坐火车找父亲针灸,很神奇的是,经父亲针灸后,一些不好治的疑难杂症也治好了。父亲又有文化,在村里德望很高,以至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几十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没感觉到什么,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才猛然发现他存在的重要,很多人到灵堂哭诉“你走了,有病时谁给我们看呀”的话,我感到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父亲很大爱。乡村医生应该最有钱的,可父亲不但没挣到钱,还往里贴钱给别人看病。为什么呢?因为在父亲心里,他当乡村医生的宗旨就是“救死扶伤”,不管人家有钱没钱,只要有病都给人家去看。有一次我周末在家,中午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吃着饭,有人喊父亲去给他母亲去打针,父亲二话不说,放下碗就走,母亲说“孩子轻易不回家一次,吃完饭再去也不晚呀”,父亲说“病不等人,你们先吃,我看完就回来!”我记得那次到很晚父亲才回来,我们已经吃完饭了,父亲独自边急慌着吃饭边说“当医生就是良心活,有上顿没下顿的,不按时吃饭是常有的事,直到把病人安顿好,看人家没事了才回来”,父亲就是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我们遵照父亲的遗愿:凡是欠人家的钱,全还;凡是欠父亲的钱,一分不要。
父亲最爱我。由于父亲在村里人缘很好,几乎天天有人到家里找他老人家喝茶、聊天。每到周末回家时,母亲就对父亲说“孩子要学习,别招引人到家喝茶了!”这也形成了习惯,每到周末,父亲都外出串门,等夜里11:00多了再回家。父亲从没有打骂过我,小时候经常带着我走亲戚,也是想让我见见世面,更多是想让我也吃点“好的”。那时候,上学是要花钱的,每到交“书钱”的时候,母亲说父亲就愁很长时间,到那去“借钱”呢?直到快到周末回家要带“书钱”的那个周末,父亲就东家、西家得去借。母亲说“你父亲也不好意思向人家开口,直到在人家坐到很晚了,才说借钱的事。”父亲是很老实的人,也不愿轻易向别人张口的,可为了孩子的事,也是勉为其难。还有很多很多往事,令人难以回首。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四年多了,我再也不会听不到他开心地喊:“孩儿,回来了?”的声音,再也看不到父亲在村头迎送我们了身影了!
父亲很爱家乡。父亲一生眷爱生他养他的家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在父亲去世前几天,医院让我们准备后事的。我是绝对不相信父亲会离开我们的,直到现在我依然感觉父亲在老家呢?我只要不在病房前,有空我就在心里不断地为他卜卦,卜辞颇吉祥,还疑心行医一生的父亲会创造出奇迹。到后来,父亲几次给我们说“回家吧,回家吧!”我知道回家之时,就是父亲离开我们之日。我们的孝心父亲是理解的,可我们没有理解父亲呀。临去世时,父亲看到家人来了,才露出久违的笑容。父亲去世的下午,我们没有直接去火化,而是让父亲在家里停了一天,看着冰棺里的父亲,我们是愁肠百结。终于随了父亲的心愿,让父亲多呆一天是一天,好想多陪陪父亲呀!!!
父亲很感动上天。人生的短促和悲苦,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几个长夜。去世的当天下午,盖在父亲身上的纸上,有一只青虫从头爬到脚,很笔直地、稳稳地爬着爬着就不见了,有人说是父亲的灵魂变的。第二天去火化的上午,当父亲被抬上灵车时,天降起了小雨,有人说这是感动了上天。在盛放父亲骨灰盒的棺材外面,有一只白色的蛾子趴在上面一直不走,无论怎么抬、怎么赶,就是一动不动,直到下葬时,它才从棺材上面飞走了,不知去向,有人说这是原先的青虫变化的。当父亲下葬时,有成群的燕子在头顶盘旋,在无际的玉米田里,又哪里来得成群结对的燕子呢?有人说这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为父亲送行的。按照乡间风俗,在父亲下葬之后,当天傍晚我们兄妹要到坟头培坟,培完坟后刚出田地,天就下起了雨,农村的话“雨淋新坟,辈辈出贵人”之说,有人说这是父亲在恩泽后人。“五七”在为父亲上坟时,正对父亲坟的那一垄玉米生生地就是比别的地方的低很多,有人说这是父亲的造化在指引我们不要迷了路。站在空荡荡的老家院子里,我呆呆地望着父亲亲手栽的那一棵柿子树,往年果实累累,父亲去世三周年(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就冻死了,有人说这是父亲不让我们牵挂家里,父亲带走了。
我的父亲,生前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象一头老黄牛一样,只是默默地无私奉献,一生为村民行好,救了很多数人的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父亲的足迹。父亲的真情付出感动了村民,是村里唯一一个享受开追悼会的人。
至今回到家,村里与父亲要好的人,一提起父亲眼泪就汪汪的。父亲虽然过世四年多了,一遇到与父亲相仿的人,我就恍如父亲在世一样,根本没感到父亲离开我们,好象在老家等我们一样。
一些事,用文字写出来就苍白了。父亲的伟大之处,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何止用文字能表述万分之一。
值此父亲节之即,谨以此文,纪念我伟大的父亲。
2018年6月17日上午11:17 陈涛 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