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血气方刚之时,读到太史公写的《淮阴侯列传》,闻听韩信受胯下之辱,我就坐不住了,要是有把剑,我定杀了那恶少!之所以这么激动,因我与韩信同宗同族,辱信即辱韩门,岂能坐而无视!
现在快到知天命之年,沉下心想想,韩信彼时之举,是无奈之举,也是智慧之举。当时韩国为秦所灭,韩信作为熟读兵书心怀复国梦想的王族子孙,也只能漂泊至各国相交之地,带刀佩剑,从人寄食。单从他对漂母所说“吾必有以重报母”,就能看出他心中的远大抱负。
说其无奈,他当时也不过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忍辱钻胯,一是任气使性,拔剑杀之而后快。真选择了后者,他要么被恶少同党群攻致命,或被官府通缉逮捕处以极刑。如此一来,历史也不会留下韩信的一世将名。
后又读苏东坡《留侯论》,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虽苏子在赞张良,如赞韩信也。二人同为韩人,能忍受辱难道是国节所致吗?(注:张良原为韩人,国灭后刺杀秦赢政未果,逃亡后更名张良。)
说其智慧,在当下与高远之中,他选择了高远;在刚强与柔弱之中,他选择了柔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们熟知的舌头与牙齿的故事。据《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老子求学于商容,商容曾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又问:“舌头呢?”老子说:“还在。”商容用“满齿不存,舌头犹在”的故事告诉老子天下万物万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由此,老子创立了“守柔”思想。
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我相信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估计多多少少也是受了老子“守柔”思想的影响。
先古先贤,教会了我们在逆境中守柔保身,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诸子百家,精彩纷呈。现在我是越来越喜欢道家思想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让自己的内心慢慢归于平静,远离勾心斗角,不争是非荣辱;让自己的人生慢慢归于自然,潜于田园耕作,闲于诗书曲乐;人生要的不是博取目标的那一瞬快感,而是一步一景的怡然,而是生命之花的长久盛开。
守柔,生命勃发的基础,岁月长久的秘密。弱时不逞强,强时常修心,无论一个人,亦或一个组织,懂得因时而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便是自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