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职的时候,公司安排了一次日本旅行。
同事小C拖了两个103公升的箱子出发。刚到东京的晚饭过后,我看到她在打包整理买的东西,几乎塞满了第一个箱子。
“刚来,你怎么就这样了?”我诧异到。
“诶!楼下药妆店买的呀……很便宜!跟你说呀,而且这个马油她们都说很好用。我买了五瓶…”她一边解释一边用力坐上盖不住的行李箱。脸上还陷着两个酒窝。
我所认识的小C,是平时两块钱的一站车都要斟酌半天,自己走路的节俭大妈。
前天在健身房,一个姑娘小b叙说她刚从日回来,打包了7个箱子的扫货经历。看得出近年来,赴日旅行并且购物不断白热化。
买买买的气势,是连大禹治水也阻挡不了的汹涌。春节期间十天内,45万中国游客就在日本砸了60亿人民币。
相信你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固然,很多日本的药妆好用至极,但是这样量和欲。真的只是因为产品好用吗?
-2-
苛求的节俭,饕餮的盛宴。
很多去药妆店扫货的游客大妈和小C一样。平日里,非常会过日子,买个菜也比较时节和摊位,能省一点是一点。但是一进药妆店,大妈们手中的银联纷纷升级为黑卡,横行刷卡机。为什么?这样大的反差,让我想到了压抑。平时的忍耐累积成压力,购物时产生的久违的多巴胺分泌让人上瘾。所以,她们买买买更像是一种压抑释放。一种情绪宣泄。换言之,是非常不理智的。所以买回来的物品,多数是冲动消费。这种反差难道不值得反省吗?
旅行要买几万,买菜要省几块的脑回路是不是要平衡下呢?在平时犒劳自己,合理消费。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消费节奏,消除了极度克制的压力。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斯科特·里克发现,购物确实能自我调节,缓解负面情绪,实现自我恢复的一种方法。也称为零售疗法。大妈们是否在平时该花的时候花,享受当下,才是真正避免了,旅行中冲动购物的浪费呢?
-3-
羊群效应
小C拿下十五只润唇膏。姑娘每样人气面膜来一打。原因都是……我听说。。/ 你看!他们都买了/ 朋友介绍效果非常好/ 。。。。。这些话
当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拥而上。完全不顾前方可能有狼或更好的草地。这种盲目的从众心理就是羊群效应。维小维老师有一篇文章叫"越合群,越无能"。正确的选择往往不是从众或埋没。而是忠于自己,甘于不同。这个思想在购物时一样重要。
大家都囤货,所以我也囤。这种购买方式很可能造成浪费。护肤品就是。自己用了发现不合适就扔一边。所以,在买东西时,就算其他人篮子里都有这瓶东西。我们也要有独立判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吧!
(一)价格≠价值 比如,新出的超人气柠檬味洗发水我很想买。价格为99元。但是,我家有三瓶没用完的猕猴桃味。那么,我使用它的机会可能每一天只有四分之一。它的价值就成了99的价格×0.25的使用机会=24.75元。如果依然非常喜欢,那么就是无价的了。但是这样算可以排除很多心血来潮。算实际价值——排除我们的消费冲动。
(二)有用≠实用 比如,范冰冰之前推荐的面膜。确实是爆款。在小红书卖的如火如荼。当中有多少横冲直撞的羊?
这款非常适合干燥肌,如果你是油皮或者痘痘肌是不是下手时应该谨慎一些?不能盲从下单,万一不适合或痘痘全线出战,不是血亏!另外,假如你是懒癌晚期,或者加班抢时间的深夜党。多买一些免洗的面膜,也许更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自我视角——判断我们的消费目标。用不完的就是浪费。
(三)赠品≠赠送 比如,结账时,再消费5000日元就可以送你一把原价8000日元的陶瓷刀。这时候,心中万马奔腾,大妈等愿者上钩。咬住不放,立马挑选了指甲刀,抗菌板等物品凑单。买回去徒劳无益。这种情况,不仅在旅游时,电商也层出不穷。面对他们,我们一样要想一想自己的核心需求——增强我们的消费定力。用不到的就是浪费。
-3-
稀缺性冲动
即使现在的物质不匮乏,人们依然会为稀缺的东西感到焦虑。所以,想要囤积,怕有朝一日想用却没有。例如打算用五瓶马油浇灌自己的同事小C,一箱洗面奶扛回家的姑娘小b。还有每只口红都买进,欲罢不能的小e………等等。这些疯狂的稀缺,意味着什么?
双城记里有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觉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它。物质膨胀的时代里,眼花缭乱的满足背后是荒凉贫瘠的精神空虚。大多数人都往自己皮儿上拍粉,却不曾给自己馅儿里加料。如果,想渐渐从买买买的瘾中抽离,那么一定是从关注自己的内心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读书,摄影,音乐,或是培养一项由衷的兴趣。像灵魂的旅行。由内而外地积累丰饶的阅历。那么,一路上的光阴,一定花香漫长。
-4-
前几天,我又遇到了小C。我问她:“你买的五瓶马油,两箱子货用完了吗?”她还是笑笑:“哈哈,买了太多来不及。洗发水还没开始用呢!”
只是,距离上一次的日本旅行,已经过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