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一直想找机会去。
在成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之后,在某阅读机构的公益项目中,我终于有机会以一名故事老师的身份去接近那些孩子。
我知道,很多人都想关心福利院的孩子,但是具体要怎么做,这些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却不清楚,就像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也很茫然,好像只是去讲了一个故事,就觉得我的关爱送到了。
第二次去时,我明白了,我要做的还有更多。
因为每周讲故事的时间是固定的,不需要事先联系,但这次去我意外走错了路,迟到了十多分钟。到了之后呢,原先接待的老师又不在,说是出去培训了,临时负责的老师以为这周故事取消。因为诸多原因,使得这次故事会组织的有些特别,而正是因为这次“特别”组织,我和孩子们有了一次更深入的接触。
故事会被临时安排在一个叫“休闲文化区”的走廊里,而且只有两个孩子来听故事。这两个孩子一见我就跑过来,这次,我才看清楚他们都带着假肢。(上次去时,孩子们是坐在教室里的,所以我根本没有留意到他们的下肢。)他们欢快地跑过来,虽然带着假肢,但丝毫没有妨碍他们的热情和期待,其中一个孩子还摔了一跤。那一刻,我更深地感受到我们这些故事妈妈们的价值。
他们看到我就叫我:“李老师!”,这让我多少有些诧异。
因为我们每次去人员不固定,而且这次负责的老师并不认识我,因此老师和孩子们事先都不知道是由谁来讲故事,那么孩子们能叫出我,应该是他们记住了我的名字吧。然而,我却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并不记得他们的名字。
我们坐下来开始讲故事,开始之前我重新问了他们的名字和年龄。这次,我让他们告诉我小名,因为大名我实在记不住,而且我觉得小名更亲切。小T(化名)是女孩,7虚岁,小安(化名)是男孩,6虚岁。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故事书里主角名字叫马可,讲到一半,小T突然说小安的名字也叫马可,我反应过来应该是英文名,我就问小T:那你的英文名是什么?她还没来得及回答,小安就帮她回答了。这下,小T不干了,冷不丁地就动手打了一下小安,打在眼睛上。可能她是想要自己告诉我,但被小安抢先了,小孩子不知如何表达就动手了。
事实上打的这一下并不是很重,但是小安却就哭了起来,这让我有点猝不及防,我心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呀?他的腿和手都不好,可能因此特别脆弱吧。
我搂着小安轻轻拍着他说:“小T不该打你,你觉得她做得不对,是吗?”
他点点头,但还是哭,然后说:“眼睛痛。”
我说:“老师帮你吹吹吧,吹吹就不疼了。”然后我又亲了他两下,小安的情绪缓和下来,但还是不开心。
我跟小T说:“你和他说对不起吧?”
可小T不愿意。
我说:“那这样吧,这次,老师先替你说,好吗?”
然后我替小T向小安说了“对不起”,意想不到的是小安立马就笑了,看到小安笑了,小T也笑了,一切冰释前嫌。
这时候,一个3岁的小女孩走过来,她还不太会说话,我发现小T和小安都特别照顾这个小孩,跟我介绍她的情况,好像是他们家的小妹妹的感觉,我突然有点羡慕起这个大家庭。
讲完故事,做完游戏,已经到中午了,福利院的老师喊他们去吃饭,我便和他们一起走出小楼。小T牵着我的手,小姑娘一开始还因为我没有记住她的名字而有点生气,但在经过了小安哭泣事件之后,她跟我和好了,一路上她一直牵着我,说东说西。
小安的走路的情况要好很多,他走在前面,一会就不见了。
但小T的假肢走起来还不太利索,经常摔跤,一开始我有些不适应,想去帮助她,但我发现,对她来说,好像摔跤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她摔跤了,我只需要稍稍拉她一下,她马上就能站好,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走,她的淡定告诉我不需要小题大做。
出小楼要经过长长的走廊,还有楼梯,一路上,她几乎都是边走边摔跤,但嘴巴却一直说个不停。
在楼梯上,我问她:“你吃饭吃的多吗?”
她笑着说:“不多呀!”
我说:“那你多吃点呀!”
她就把肚子挺出来,挺得大大的,惹得我们都笑了。
下了楼,小T用上了她的辅助车,走斜坡的时候,我问她:“要我帮忙吗?”她很自豪地说:“不用!”然后,她真的很顺溜地滑下了斜坡。
“哇,你好棒啊!”我忍不住称赞她。
她很得意地笑了。
我说:“我陪你去食堂吧?”
她没有回答(或许她觉得不应该这样吧),她只是叫我帮她拿着我刚才送她的小汽车。
她一边走,一边告诉我:“这个车有点坏掉了。”
我说:“哪里坏了?”
她说:“轮子坏了,你看!”然后演示给我看。
走到一半,她突然停下,伸出手,说:“把车给我吧!”意思是你回去吧!
我说:“那好吧,我也去吃饭了!”
我刚要转身离开,她又突然问我:“你去哪里吃饭?”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回家吗?总觉得不应该这样说,或许她的思维里没有家的概念。
她说:“也是在食堂吗?”
我说:“是的。”
然后我和小T告了别。
这时候小安早已看不到身影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这个小男孩表现出来的聪明、敏感,让人印象深刻。
在故事会开始之前,等他们的过程中,我好好观察了一下福利院的环境,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地方。走廊的墙壁安装了书架,放了很多很多书,走廊里还有休闲座椅,特别温馨。小楼的后面是一座山,楼和山之间的空地上做成了游乐区,有很多游乐设施,比我们家多米的幼儿园的设备还多。
福利院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都非常好,如果他们在亲身父母身边,或许还没有这样的条件,然而想起这些孩子,我依然会觉得心痛。事实上,即使是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也依然有比他们更幸福的地方,那是他们永远也获得不了的东西——来自父母的那种独特的唯一的爱。这种来自父母的爱是针对某个孩子个体的,是一对一的,是排他性的,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身心的归宿和牵挂,是家的概念。
然而福利院的关爱是群体性的,是一种博爱。
对于我们来说,他们似乎只有一个相同的名字——福利院的儿童。
但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面对亲戚朋友的孩子时,我们会记得小朋友的名字,会记得孩子的性格和爱好,那我们对福利院的孩子呢?我们是把他们看成一个群体,还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把关爱送到了福利院机构还是送到了每个孩子个体本身?
福利院的孩子也需要像普通孩子那样有一对一的,更深入的关注,因为他们是一个个独立而鲜活的个体。
所以,下次当你走进福利院的时候,当孩子把他的名字告诉你时,你一定要牢牢记住!
第三次去福利院,没有讲故事,我和他们一起听了一趟关于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课程。
小T和小安都跑过来坐在我旁边,一边一个。因为他们年龄偏小,听不了这样的课,觉得很无聊,我就把准备送给他们的小贴纸提前拿出来分给俩,小T拿了一张最大的,贴在手上。小安要了好几张,贴在额头上。我和小安聊天的过程中,小T突然把我的手抓过去,把她的贴纸贴在我的手上。这个举动让我很惊讶,我说:那你没有了贴纸了。她指指手背上一个极小极小的贴纸,应该是大的旁边带的一个,我都没有留意到那个极小的贴纸。
她能把自己仅有的一张自己挑选的贴纸又送回给我,让我感到异常温暖。看到小T把贴纸送给我,小安也送了我一张。小小的年纪,他们在接受赠与的时候,还会有一颗感恩的心,东西虽小,但希望给对方快乐的心是一样的。
在前一天晚上,我告诉多米,我明天要去福利院,打算把他的一些小贴纸送给福利院小朋友,我要把它们一个个剪下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同意了,帮我挑选了贴纸,还帮我一起剪。虽然福利院不建议送教和送爱心人员带自己的孩子去,尤其是低幼孩子,但是我想在帮助我准备小礼物的过程中,他一样经历了付出爱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要一直延续下去,他就会明白,帮助他人,并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