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晨,坐电梯下楼去上班。
电梯停在十楼,上来一对母子,男孩约莫十岁左右,背着大书包,穿着T恤、运动裤、运动鞋,平顶,微胖,厚唇、肿眼泡。
妈妈随意扎着马尾,从进门开始便低着头玩手机一直到下电梯,几乎没有抬头,凌乱的刘海挡住大半个脸,表情淡漠。
我靠着电梯最里边站着,男孩一上来就肆无忌惮地打量我,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脸上竟露出意味不明的笑。
我冷冷看了他一眼,皱眉。
叮!电梯停在七楼,上来一位穿着清凉的年轻姑娘,进电梯,站在了最右侧,目不斜视。
男孩竟然侧过身子,面向那姑娘,上下来回打量,竟然露出猥琐的笑容。
而这孩子的母亲,很显然,不知道自己儿子在做什么,大约在她看来,儿子没吭声没吵闹没影响别人,没什么可管着的。
我暗戳戳地想:这么小气质就这么猥琐,长大还得了?
叮!电梯到了一楼!
男孩母亲终于从手机里抬起头,扶上男孩的肩膀相携出门,母亲开始絮絮叨叨跟男孩说学校和作业的事情,男孩语气乖巧一一作答,却冷不丁又回过头带着猥琐的表情看了我一眼。
我狠狠瞪了他一眼,他若无其事地回过头去,我心中飞奔过三万头草泥马!
我很想上前问问他妈,你知道你家孩子有多猥琐吗?但我知道,说了也没用!因为孩子的气质来自于家庭的熏陶、父母的影响,他能养成如此气质,父母、家庭本就“功不可没”。
2
小时候的寒暑假,爸妈去上班,邻里的孩子们便会聚在一起玩。
那是某个暑假的一天,小伙伴们又聚在一起玩,有人提议赛跑,小裁判一声令下,孩子们都冲了出去,只有我慢了一拍,在后面紧追快赶,好不容易离跑在最后的一个小男孩近些了。
哐当!那男孩不知被什么一绊,摔了个大跟头,膝盖立刻蹭破了皮,渗出血来。
男孩约莫五六岁,当场号啕大哭。七八岁的我懵了懵,走上前去拉他。
男孩奶奶见到此情此景,一个箭步冲到了我面前,用力钳住我的手臂,恶狠狠对我吼道:你为什么要推我家小宝?你这丫头太坏了!你安的什么心?喊你爸妈来给我家小宝一个说法!
我茫然地摇头:不是我!是他自己摔的,我是要扶他!
那奶奶拉扯着小男孩走近我:不是你推的你会扶吗?你扶就一定是你推的!小宝,是不是她推你的?
男孩止了眼泪,指着我:对,就是她推我!
我震惊地盯着男孩,男孩对我挑衅地撅起嘴,翻了个白眼。
那奶奶一把把我拎起来,紧紧按着我,让我膝盖跪在水泥地上,我试图挣扎,她按得更紧,膝盖刺骨钻心地痛。
我眼泪吧嗒掉,男孩对着我冷哼,笑出了声。
直到另外一个小伙伴的姥姥走上前来制止,男孩奶奶才勉强放开了我,嘴里骂骂咧咧:今天便宜你了!要不然得打死你!
小男孩跟在后面恶狠狠地附和“打死你”,并且做了个吐口水的动作。
小孩胖嘟嘟的脸上那阴狠的表情深深刻在了我脑海中,二十几年都不曾忘记。
前些日子,偶然听人提及这男孩,据说现在也已三十左右的他,初中毕业后什么学校也没考上,便去当了兵,然而,因为嫌当兵苦,竟然逃了回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逃兵”。逃回来后一直也没有正经工作,游手好闲,因为参与打架闹事等,被拘留过数次,至今没有成家。
我暗暗冷笑:真是成长得一点儿也没出乎我意料呢!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教育环境,五六岁时便已初具小混混的气质,长大了若是突然变了个人,倒是奇了。
3、
每次去儿子幼儿园参加家长会或者开放日,我都喜欢悄悄观察班上小朋友们各自的气质,尤其注意每个孩子的气质与他们的家长之间的关联。
每次,我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孩子的气质,完全与家庭相吻合。
比如,儿子的女同学小A,四五岁的年龄却永远顶着一张傲慢无比的脸,看人都是“瞪”,谁跟她说话都爱答不理,皱着眉头,目空一切的样子。这小姑娘傲慢的气质来源于何处?看她妈妈就明白大半了。她的表情、神态几乎和她的女儿一模一样,看人都似乎在翻白眼,每时每刻都满脸不耐烦,仿佛在鄙视全人类。有一次家长会恰巧我坐在这对母女旁边,我儿子对我介绍“妈妈,这是我的同学小A”,我对小A和她妈妈露出笑容,母女俩几乎同时漠然看了我和我儿子一眼,一声也没吭。后来发现,这对母女对别人也是如此,简直是“傲慢二人组”。你见过刚出生的婴儿具备“傲慢无理”的气质吗?显然,这是母亲对女儿长期熏陶的结果。
比如,儿子的男同学小C,看起来特别胆小,唯唯诺诺,一张小脸感觉随时准备要哭。后来儿子告诉我,小C不是准备要哭,是的确经常哭泣。橡皮找不到了会哭,贴纸贴错地方了会哭,忘记跟老师说“再见”了居然也会哭,老师让他“坐好”他也会哭。我很奇怪,小男孩一脸委屈胆小的气质和爱哭的习惯从何而来?后来,发现孩子家长对孩子特别严格,特别要求“完美”,孩子略有失误,就责备孩子,对孩子表示失望。追求完美的家长造就“胆小爱哭怕犯错”气质的孩子,顺理成章。
儿子的男同学小X,长得并不多么好看,皮肤黑黑的,有些粗糙,但是气质淳朴大方,惹人喜欢。他见人就露出憨厚的笑容,礼貌地与人问好,有时候会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对待同学热情友好,活泼好动却又不捣乱。他的长相和他妈妈如出一辙,一样的黝黑,一样的笑容淳朴憨厚,气质也极为像似:热情友好,礼貌和善。
孩子的长相自然是像家长的,气质也或多或少有所遗传。但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气质,除了遗传之外,更多来自于环境、教育方式的熏陶。
4
每个孩子,生来无论美丑,都是单纯软萌可爱的,在他们一两岁或者更小的时候,大约都只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呆萌、可爱、无辜,起码,绝不可能具有“猥琐、阴狠、油滑、奸诈、无理、混世魔王”等气质,当然,也不太能看出“优雅、礼貌、高贵”之类的良好气质。但在一两岁以后,孩子们在与一个家庭相处了一两年之后,气质会各自发生变化,一个家庭的“教养”“格调”“内涵”“层次”会在孩子的脸上慢慢体现,会在孩子的气质中日益彰显。
有人说,相貌是天生的,气质则是环境熏陶的!俗话说三岁看老,气质绝不是成年人的“专利”,而是从小就已慢慢形成。不同的气质,自然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比如:
父母中有一人倨傲无理,目中无人,莫名有优越感,孩子显现出来的气质很可能是傲慢、自以为是;
父母过分严厉、对孩子要求太高、拔苗助长,孩子的气质可能是两种极端:要么严肃古板过于老成沉闷,一脸不高兴甚至性格暴躁,要么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万事小心一脸委屈;
家中如有家长脾气暴躁性格冲动,孩子极有可能以样学样,气质也变得不平和甚至满脸戾气;
父母如果心态悲观,消极负面,整日爱抱怨,孩子也不会太阳光,显露出阴暗晦暗的气质;
父母如果庸俗市侩,精明势利斤斤计较,那孩子脸上绝对能看出“俗”气;
父母中如果有一人油滑狡诈,孩子也很有可能如出一辙。
然而,大概每个家长不论自身是什么气质,都希望自己家孩子能拥有“见者舒心”的优秀气质:活泼与庄重并存、灵气与优雅并存、礼貌与个性并存、文化与聪慧并存,最好再来点儿高雅大气脱俗尊贵。
很显然,这些气质全都并存的孩子,可能只应天上有!但,想让孩子气质不那么讨人厌,倒是有一些值得家长尝试的办法:
最重要的第一点:气质提升万金油——多读书!
读书对气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请随意百度!一句话大概能概况精髓: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孩子多读书,家长最好和孩子一同培养阅读习惯。当一个人被越来越多的知识所覆盖,他的气质会是从内而外的改变,不管曾经是什么样的气质,受到过父母家庭什么样的影响,都可能在大量阅读之后,产生质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孩子的阅读内容上需把好关,口水书、漫画书、各种流行小说虽然也是书,也能得到一定的知识,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还是先搁置一旁,孩子看的书,和孩子所处的环境一样,其表达内容,会直接给孩子造成从内而外的影响。
所以,陪孩子多读书,但选书需谨慎。
跟读书一样重要的第二点:家长注意自己一言一行,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
有人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全盘接受家长的优缺点,全面继承家长的行为习惯。这话虽略偏颇,却也基本是事实。
一个爱动手爱发脾气爱吼叫的家长,孩子极有可能脾气差且喜欢打人;一个爱哭的妈,可能身后跟着一个更爱哭的娃……
家长有了孩子之后,身份不一样,责任不一样,不能再随心所欲,要随时自省,改变自己不好的言行,尽量将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接收到更多良好的影响,性格良好,气质自然不会差。
同时,幸福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安全感十足,呈现出平和淡定的良好气质。一个生活在无尽,矛盾、争吵中的孩子,绝对不可能跟没事人一样自己拥有看起来舒适幸福的气质。
值得尝试但需要斟酌的第三点:学一门艺术
现在的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早早就给孩子报名学了一门甚至多门艺术。有人想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但更多家长,可能是希望借艺术的熏陶,培养孩子优雅高端的气质。
这想法没错,音乐、美术、手工、书法……那么多的艺术种类,每一项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家长在选择时,以及在选择了一门艺术课程之后,也要注意良好的引导,否则适得其反。
比如学舞蹈的女孩子,原本是为了培养优雅挺拔的气质,但不难发现,很多小小年纪的姑娘,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气质独特,变得傲慢无理自我感觉过度良好;
比如学乐器的孩子,原本是可以培养耐性,让气质更沉稳高雅,却因为被父母逼迫学习产生逆反,让音乐这件本身很灵动的艺术变得沉闷且压力十足,孩子也因此显露出阴郁沉闷的气质;
比如学街舞的男孩子,原本应该是阳光活力酷,但不小心就会变成混混气质……
艺术本身的确会让人优雅,但前提是孩子有兴趣有天赋,家长良好的引导,让艺术保持美感和高雅的姿态传递给孩子,才可能让孩子真正从中得到熏陶,气质优良。
长相随着岁月变化不断改变,即使整容也不能持久一生,唯有气质,无论年少或老去,都将伴你一生,孩子良好的气质在岁月的沉淀里或许会更弥久深刻,不佳的气质也可能随着岁月增长愈演愈烈让人生厌。而决定气质走向的因素,只有两个字:环境。
而这环境,完全可以由你为孩子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