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个满足刚需的,一枝独秀的产品,上市10年任在销售,而且年销售量稳步增长。
再后来离开新东方的时候,我写了《把时间当朋友》,目的还是满足用户的刚需——所有追求成长的人都会意识到时间的重要和宝贵,而更为关健的是,他们苦于时间的“不可控”------我在本书里给了一个逻辑上简单而又严谨的解决方案:
1、时间是不收人控制的。
2、时间管理是根本行不通的。
3、只有管理自己才是可能的。
4、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这还是一个满足刚需的、一枝独秀的产品,上市10多年仍在销售,而且年销售稳步增长。
事实上,“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这个道理在任何地方都适用。你看音乐产品,为什么爱情歌曲占95%以上?——一样的道理啊!你看动漫产业,为什么爱情故事无处不在?——一样的道理啊!再回到书籍,情感类书籍从来都是市场上最大的品类之一——还是一样的道理啊!
曾几何时,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在十几年前,作家中的绝大多数也很难做到“一炮而红”。可时代变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今天,若你真正能拿出“消费者以为 的刚需”的创意产品,就绝对不愁卖不出去,绝对不愁卖得不多。
各种渠道正在爆发式的增长。苹果的APP和微信的小程序都是程序员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的绝佳渠道;微信订阅号培养了无数作者,给更多的文字工作者更多的机会,已是不争的事实——靠创造赚钱,甚至赚大钱,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机会。
希望掌握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人,请牢记一个概念:
刚需
与此同时,个人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一个更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这就是我在这么多年里一直认真研究心理学的原因。我不仅要理解别人,还要理解这个主要由别人构成的世界——不仅要理解它,还要和他融洽相处,和它做朋友,和它共同成长------
还要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要尽量避免在服务行业从业?因为服务行业的问题在于,身处其中的人,几乎完全没法利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在那里貌似永远只能将“一份时间出售一次”——对我来说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即便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处于无赖选择了这个行业——也要想尽办法在恰当的时候跳出来,摆脱不能更多地运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尴尬。
希望启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训练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只在意自己完成工作的机械工作能力。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的揭示了这个道理。
一切没有创意的工作,都可能很快被机器代替。
该怎么办呢?虚一点的说法是“重视教育”,实在一点的说法是“要不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恰恰是本书的核心要旨。
8、如何优化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在这3种个人商业模式里,最高级的是第三种,即“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其原因很简单:既然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购买他人的时间”起码可以突破“时间总量”的限制。其原因也很简单:“低买高卖”——这实际上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共通之处。
前面说过:
创业和投资,事实上就属于“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的个人商业模式。你自己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本质上就是购买了那些人的时间),利用你购买的那些资源创造点什么(产品也好,服务也罢),再把它卖出去。而投资人本质上购买的也是时间——创业者的时间的一部分——再想办法将其卖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投资人首先看中创业者的素质,然后才是创业者所选择的方向”了。
能够成功创业的人和能够成功投资的人,在人群中肯定只占极小的比例。可为什么说“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事实上人人都在用”呢?因为这是事实啊!
当我们购买他人的服务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以便自己的时间不被占用。还记得服务行业所谓的“缺陷”吗?在那个领域,绝大多数人每份时间只能出售1次。于是,当我们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就从本质上避免了将自己的时间花在那些只能将“一份时间出售1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
所以,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用得上的,甚至是大多数人终身无法掌握的东西。可与此同时,事实上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有机会运用更为高级的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这真是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然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从未把“花钱购买他人的时间”(在他们看来是付费购买商品或服务)当成自己的商业模式来处理(事实上,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淡然就未意识到这件事还需要更深入地琢磨才有可能不断优化。
不同人的思考角度、思考根据、思考质量差异巨大,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不肯花钱购买服务,宁愿用自己的时间来省下来那些钱”这种做法,更合理的依据应该是:确定自己的时间价值抵不上那个时间消耗。只有这样的时候,“不花钱”才是合理的。然而,看看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就知道了,他们不是这样做的,也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想过。于是,他们天天在做不合理的事情却不自知。
我们已经知道,写书是少数可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的方式之一,那么,既然能够“多销”,就可以“薄利”,如果能够“多销”很多,就可以更“薄利”——这才是国内书价比国外便宜很多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精英人士花时间写出来的书,饱含知识的结晶,却以接近纸张本身的价格销售——贵吗?怎么可能!这时候,付费就是捡便宜啊!归结成公式化的语言,是这样的:
能被批量销售的时间更值得购买——他们实际上无比廉价。
除此之外,“能被更大规模地批量卖出去的时间”更值得购买,因为“更大规模的销售”意味着“更大规模的认可”——已经有很多人帮你验证了质量,岂不是更放心?(虽然也会有例外,可什么事情是没有例外的呢?)
要想认清“付费才是捡便宜”的本质,核心在于认同这样一个不等式:时间>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