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5月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卖掉的二手闲置加起来有6000多。
这是通过其中一个平台交易的部分账单,还有不少是见面交易的,就没显示其中了。
其实这个数字,也就大概是实际购买价格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吧,毕竟我的目的是快速处理掉,而不是赚钱。同时也不是什么大部件,基本都是小东西。既然想快速处理,那直接丢掉不是更好?这个嘛,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这样做实在太浪费了,而且对环境污染也不少,更具体的原因,我在【极简】1个月,2个方法,清空了家里1/3的地方 - 简书 有写到,就不再赘述了。
处理闲置是一件十分花精力的事情,同时要需要特别多的耐性。而让我略显崩溃的是,处理了那么多,仍然不觉得屋子里空间多了多少,可见闲置的体量是有多大,有多少“不等用”的东西也可以略知一二。
但也不是完全极端。有些确实是一时头脑发热买的;有些是买来备用的,过了时间就不需要的,比如宝宝的热奶器;有些是很久之前买的,现在已经不合适了,比如衣物;还有一些是“喜新厌旧”的,新的到手,旧的就放一边,比如行李箱。
整个处理的过程之所以如此缓慢,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的慢慢认识和了解吧。今天我还觉得必须保留的东西,可能下个月就觉得完全不再需要了。可能有人会说,那你就会买新的东西啊,比如现在觉得这件衣服款式已经很老了,不要了,然后转头就去买一件新款,过段时间就又觉得旧了,不要了,这是一个死循环。我觉得这其实就是自控力和自我了解的能力吧。就衣服来说,有一类衣服,叫做基本款,还有一种叫“适合自己”,这两者结合,基本不会差。我记得毕业那会,单是衣服,就可以装满半辆车,而现在,所有的衣服加起来,考虑到冬装体积比较大,两个行李箱应该就足够了。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闲置我都拿去卖了。上周我就捐了一大箱书。那是我珍藏了很多年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从小到大我对太空都充满了无限的兴趣,我甚至想让这些书成为我宝宝的太空启蒙书,不过最后我觉得,让更多的孩子去接触太空知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所以我把书全部捐给了本地的一个公益书店。书店名字叫“陶然书店”,在汕头的朋友如果也有闲置的书籍,可以去了解一下。
在“断舍离”的概念里,极简就是不要任何多余的收纳工具,而在现有的收纳工具中,比如桌子,衣柜,如果可以,要尽量让其空着,或者空出足够的空间。这是我在慢慢靠近的目标。
关于快速整理房间快速断舍离的案例我也看了不少,课程也接触了一些,他们的快,确实让我很羡慕,毕竟我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了,有时候真的挺崩溃的。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些成功的案例之后,有多少人能一直保持的,又有多少人打回原样的,所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那就可以了。为什么会乱,因为不知到自己需要什么。所以这个慢慢了解自己的过程,不是挺好的么。而且在我看来,这还是一个放下执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