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最好的学习,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岸见一郎老师的《不管教的勇气》。我是一位9岁男儿的母亲,在当下养育孩子、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是目前最重要的课题。在职场,也是一位管理者,我们常常用KPI或者把孩子当做“another project”来管理,网络上有很多热文“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个成功的家庭。”这个成功往往被定义为“事业的成功。”这完全是一个误导。我自认为是生活和工作中高效率解决问题的高手,然而我们追求的是自己“管理”的成功,而忽略了孩子本身。这些职场上的神功慢慢的让孩子离我越来越远,慢慢的关上了沟通的大门,离教育的目的越来越远。
我读了不少育儿的书籍,《正面管教》《爱与自由》《养育男孩》等等,也从孩子刚出生那会儿的满腔热血到现在的从容淡定,慢慢接受孩子的平凡、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然而当我阅读这本《不管教的勇气》的时候依然很激动,这里面的观点就是我这么多年阅读育儿书籍所要寻找的答案。岸见一郎喜欢研究阿德勒哲学,他发现阿德勒的哲学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养育孩子,他总结的每个观点都很扎心,我迅速的梳理内容,画了思维导图然后分享给孩子爸。主要的核心内容有四个:1、教育的目的、2、如何建立亲子关系3、关于学习这件事4、行动指南。
Part 1
原生家庭近几年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网络上是这么说的:“幸运的人能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因为,我们会不自觉的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意识的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发生奇迹,能跟自己变得不同。然而事实是自己的孩子再次走上自己曾经的道路,经历自己童年的经历。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曾说过,“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1、独立的选择:他有自己的选择的权利和标准,他愿意去承担选择的后果。这个观点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太难了,你有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吗?我们可能都忽视了,例如牙膏香型的选择或是因为运动后疲惫不想做作业,我们往往都在用自己的标准,甚至是为了让自己方便要求孩子配合我们的节奏。2、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当下我们被赞美和批评左右,大量的人做事都来自反馈,大家说好的事情我就多做,大家说不好的事情我就不做,做与不做取决于社会或群朋的评价,失去了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思考。做这件事情对还是不对,自己心理要有杆秤,而不是来自于有多少人鼓掌,有多少人羡慕你,有多少人说好。这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养成。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意思是身边的人,包括父母(18岁以后)都没有义务去帮你,遇到困难和不高兴的事情,没人看你的脸色行事,这些都是需要孩子独立去解决。
Part 2
阿德勒说:“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都在努力的争取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那么我们该如何不批评、不表扬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呢?批评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改变,只会让他把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加强,用表扬来驱动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得不到表扬,他就不去做,会让孩子养成衡量一件事情该不该做,取决于父母怎么看、怎么评分、有没有奖励。如果是孩子自己学习的话,失败恰恰是学习的好机会,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他不要失败,所以把失败都跳过去了,这是每个老母亲都有的心态。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说的很好:“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给他们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们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如果他自己学习,失败了也没关系,人与人的发展节奏不一样,只要不放弃也能够追的上。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课题是他自己要做的事,失败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妈妈唠叨和叛逆是一对,爸爸打孩子和抽烟是一对,成瘾和暴力是一对。妈妈唠叨,孩子知道对也不会去做,就是要对着干。这也是孩子获得父母关注的一种手法。正确的建立和谐亲子关系需要满足孩子两个条件,首先是归属感,家是孩子最坚实、最温暖也是最后的保护伞,父母要用爱去让孩子有归属感。无论是在外面受委屈了、失败了,家都是无条件要给他温暖和支持的地方。其次是价值感,成绩考的好不好,球赛有没有进球那是他的课题,如果他帮忙做家务或者帮助别人,要对孩子说感谢,产生价值感。
Part 3
关于学习这件事,现在的家长都很焦虑,包括我!当下的升学机制和物质水平,孩子学习好不好关乎着升学和家长的面子。我酷爱长跑运动,参加过几次马拉松比赛,村上春树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其中讲到长跑就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我在长跑的时候经常与自己对话,我在想人生何尝不是一次长跑,每个人出发的时候初衷都是一致的,都希望是最早一个抵达终点,然而长跑不仅需要体力、耐力,还需要保存实力,平均分配才能够完赛,每一次马拉松都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提前退场。对于学习这件事,要让孩子清楚学习是终身都要做的事情,不要向孩子撒谎,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工作就不用学习了,你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问问自己,考上大学真的自由了,工作以后就不用学习了吗?学习是终身的,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学习,父母不要开口闭口都是学习,跟孩子一起去探索求知的乐趣,一起去参与实践、奉献社会产生价值感。最后要做到的就是:平等、信任、等待和感谢。
Part 4
学习、行动、分享是行动派的核心精神,在岸见一郎这边书里,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行动路径,首先,向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心理学里有一个专业名词:“共情”,表达你所看到、感受到孩子当下的情绪,愤怒、急躁、委屈还是不自信?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等孩子冷静下来,告诉他这些课题都是他自己需要解决的。父母可以跟他合作,一起去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正面引导,不要随意贴标签,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合作去攻克难题。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默念:这是亲生的,犯错也是一种学习。
总结:今天一共分享了四个核心内容,分别是教育的目的、如果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于学习这回事儿以及行动路径。心智力的作者讲: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次战争,如果孩子赢了,就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就是悲剧。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By: 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