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部纪录片很牛,跟踪拍摄14个7岁的孩子,每七年一次拍摄,直到2012年拍摄完成他们56岁的人生,名字叫做《人生七年》。
没有什么真人秀比这更厉害了,从少年、中年到老年的人生图景完整的呈现到观众面前。
我们得以有这样一个机会: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近距离观察他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和结果,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导演最初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图,是想验证阶层是否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
当代中国,也存在巨大的阶层差异以及贫富差距。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实现向上逆袭吗?作为家长,我们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纪录片里富人家的小女孩说到昨晚7:30才睡,有点晚了。穷人家的小孩呢,每晚疯玩到十一二点。
诸如早睡早起这样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精力充沛,还可以为他的健康身体打下基础。
再往大了说,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孩子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各种好习惯越容易形成。
家长应该抓住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即有科学依据的生活秩序。如起床、吃饭、活动、睡眠等的时间和次序科学地安排,并固定下来,持之以恒。
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做到劳逸结合,可以让孩子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规律地转换,从而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从自己做起,让孩子爱上阅读
纪录片中关于阅读的细节相信大家印象深刻,三个中产阶级的小男孩,已经在阅读《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
这样的孩子,今后在人生道路上,你会相信,他不会走上大的岔路,不是一帆风顺,也会是顺理成章。之后他们果然朝着既定的轨道前行,名校毕业,当上律师或者政客,成为社会的上流阶层。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一个从阅读中见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丰富,价值观会更完善;同时他更易形成独立思考,不容易陷入盲从和愚蠢。
他从阅读中获得的,不仅是心灵的滋养,更是内在的力量。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换句话说,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重新拾起阅读,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恐怕很难培养出有阅读习惯的孩子。
起码,应该尽量给孩子建立一个可以阅读,能够阅读的环境。
德国有句谚语,“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每晚陪孩子一起看看绘本,读读故事,日积月累,相信会在孩子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
3、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片中富人家的孩子7岁的时候,已经对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要上三一学堂,然后牛津或者剑桥,最后当一名律师或者从政,他提到那几所学校的时候,说的都是“我妈妈去过的地方” 。
穷人家的孩子,连大学是什么都还不知道,遑论未来的发展路径。一个家庭父母见识广博,孩子耳濡目染;另一个则是夫妻关系破裂,没人真正在照顾养育孩子。这样的两个家庭,孩子未来的成长想必会大相径庭,千差万别。
中国近些年有句话叫的太响亮,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认为要让孩子早早的学习。其实,起跑线真正所指,是父母的眼界、学识、财富等等。
在财富没有大的改变之前,父母是可是通过学习积累,提升教育理念,付出更多教育成本的,这成本绝不仅仅指金钱,更多的是指时间精力。
4、如果可以,培养一项兴趣爱好
片中富人家的孩子们课余时间不是在跳芭蕾,就是在学习拉丁文。穷人家的孩子呢,只是在操场上疯跑疯玩罢了。
虽然这些孩子长大,几乎没有一个人真的把兴趣爱好发展成事业。但你不能否认,那个练习芭蕾的女孩子Suzy,气质颇好,嫁了如意郎君,从一个叛逆迷茫的女孩子,到家庭美满,婚姻幸福。
那个意气风发的男孩子Peter,长大做了一名公务员,本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因为爱好音乐,和妻子组成乐队,在工作以外的领域找到了乐趣和自信。
年少时那个柔柔弱弱的男孩Bruce,他的理想是以后去非洲帮助穷苦的人,在他牛津数学系毕业后,真的跑到津巴布韦去支教,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他实现了理想,眼睛里始终有光。
如果有可能,认真陪伴孩子,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用一点耐心去浇灌滋养。小孩子的精力如此旺盛,如果他有兴趣,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也许,你在他身上种下一粒种子,在不经意间,就生根发芽,长成不容小觑的大树呢。
5、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片中有个叫Paul的男孩子,七岁时就说以后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青年时仍然秉持独身主义。后来了解到,他自幼父母离异,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伤痛。原生家庭给他的痛楚在言谈中就能让人清晰感受到,他目光游离,小模样我见犹怜。
Paul很幸运,28岁到了澳洲,遇到一个热情的姑娘,组成了家庭,每次遇到困难,Paul都想要逃离,好在他的妻子很有毅力,用爱和坚持留住了他,两人恩爱相守,他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如愿考上大学。
中国的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后,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将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请记住,任何时候,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都是第一位的。
另外,不难看出,片中的每个人,无论男女,拥有和谐婚姻的人幸福指数会更高。如果可以,在婚姻中努力经营,为自己为孩子营造美好的家庭氛围,这份爱的土壤,会让你的亲子教育事半功倍。
6、除了智商情商,不要忽略了逆商
有句话说,没有什么教育比逆境来的更实在。这世上的成功者,极少是一路平顺,往往是经历过大风大浪。遇到挫折时一蹶不振,还是抖擞精神,摔倒了是爬起来还是顺势躺下,逆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个人智商再高,如果逆商不足,那么你会意识软弱,缺乏胆识,难以将自身的智慧潜能发掘出来。
可以说,逆境中的逆商高低,往往产生不同的人生结局。就像纪录片中的Neil,年少时目光炯炯,顾盼生辉,生机勃勃的一个孩子,却在报考牛津失利后一蹶不振,从此命途坎坷,人扼腕叹息。
培养孩子逆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鼓励但不帮忙。鼓励的前提是相信,一旦你相信他,孩子敏感的神经便会接收到信任的信号,而你认定会发生的事情,往往更容易发生。
其次对孩子要延迟满足,年龄较小的孩子其实并没什么真正的机会感受逆境,家长这里的延迟满足也许是孩子逆商的第一块试金石。
让孩子明白,世界并不是以他为中心,培养他与困难和平相处,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可以成为孩子逆商培养的第一课。
结语
纪录片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