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言教学,立足语言,教活《看云识天气》,这是很好的语文教学思维。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言打磨”四字,也就是语言品味,语言体悟,盯着文本语言和语言形式教学,继而感知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但语言打磨又绝非易事,教学重心要稳,语言点要准确、精深,要有文体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
语言打磨多是用“生动形象”等套话闪过,这样的语言品析,没有很好地扣住语言特质,较为简浅。
6分,见2014年新课标卷Ⅱ,文本为刘庆邦的小说《鞋》。)
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赏析题的命制方式大概有这样几种:
(1)赏析文章中某一个词(诗眼、文眼)、某一句话或某一文段的语言运用之妙、表现手法之巧(如上述例1、例2);
(2)赏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营造的意境(如上述例3,但题干中的“简要分析”应为“赏析”,“鉴赏”和“分析”是两个不同能力层级的动词,不应随意使用)。
常见的提问方式还有:说说这个词(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好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文学作品语言的包蕴、表达形式的精妙、塑造形象的丰富、意境的优美等,最需要的是读者涵泳体味的功夫,需要沉潜到语言的细微区间,仔细品咂,反复揣摩玩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最为讲究的地方:重感受,重体悟,重读书得间,重在反复诵读吟咏中窥其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