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有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请问您是否同意这一句话?有人说“对待婚姻就要婚前擦亮眼,婚后闭上眼”,您是否认可这样的观点?为什么?怎样做才能清楚夫妻关系中的控制欲和控制行为?没有控制的、合一状态的婚姻应该是怎样的?
WJA老师:
虽然提的问题有好几问,但是我觉得把它简化一下,我从一个角度来说一下。什么角度呢?就是说我们来想象一下爱自己和谁结婚是不是一样的。来想象一下,当你去想象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婚姻对象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
我们一般人都想的是他理解我、爱我、关心我、支持我,我们想的都是这些。我们发现当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如果对方是一个很好的婚姻的对象,那他就会让自己比较满意;如果对方不体贴、不理解、不支持、不志同道合,那么他就不能够让你满意。婚姻对象好像是不同星级的:有的是二星级的,有的是三星级的。
如果你找到一个五星级的婚姻对象,它符合这些所有的品质,那你就会比较快乐,你就会比较幸福。当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有点像是一个顾客一样,期待一个好产品,期待遇到一个好人。因为他比较好,所以我就比较满意。处于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跟谁结婚当然不一样了。如果对方很好,是一个高品质的对象,我就会比较快乐,如果对方不好,品质不高,自己则会感到很痛苦。
我觉得“婚前擦亮眼”这句话还是对的。在我们能挑的时候,擦亮眼没什么不好,只是你擦亮眼在挑对方什么而已。你在挑对方对你很体贴、很理解、很支持,还是说你在挑对方其他的一些东西:他的价值观,他跟你是否志同道合。“婚前擦亮眼”这句话我是比较认可的,这是一种对婚姻的态度。
另外一种对婚姻的态度,就是我在这个婚姻里边我要去做到什么呢?如果说你在婚姻里边,你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我本来不理解对方,我变得更加能够理解了;我不能够包容,现在我变得更包容了;本来我不会关心别人,现在我更有爱更慈悲了。如果婚姻是往这个方向去走,那么我们不是要去挑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我们不是说要找到一个好产品,而是说把我们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爱的、有能力去爱的,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那什么样的人可以把你变成更好的人呢?如果他已经足够得好,当然他可以带动你的好;如果他没那么好,实际上他也可以给你送到礼物。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去学会爱?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这个婚姻里边不是说我要对方为我服务,还要做到怎么样,而是说我们要在这个婚姻里边去发展出以前一些我们没有的品质,让我们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让我们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放手。那么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不是最重要的了。如果想舒服,让别人羡慕,那我们最后画出来的婚姻的对象都是一样的:比较高大上,对你还足够的好。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做不到这一点。
第二点,来到婚后,婚后我们该怎么样去做?婚后如果这个对象不能令我满意就换一个。这是一种思路,就是我换到让我满意为止。最后换到让你满意为止,也是因为别人是个好产品,是因为别人好,而不是因为你好。
我们一旦走上了一个内求,我们想要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可能我们这种观点就换一换。对方不懂得爱,那你爱自己吗?你爱自己他也伤不到你。对方不懂得爱,那你懂得爱他吗?你懂得关心,懂得理解,懂得支持吗?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有可能黑暗会给自己带来光明;有可能对方匮乏会让你变得更加慈悲;有可能对方非常地强势,会让你学会柔软。所以就看我们在婚姻当中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如果我们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么沙子可能有时候磨得自己难受,但是最后可能会结出珍珠来。
最简单一个定位,我们是婚姻里的消费者,还是婚姻里的经营者?我们是在要求对方,还是在要求自己?婚姻是我们消费的产品,还是我们借事练心,我们借事来圆满自己的一个道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关系是道场,婚姻是道场。那道场就是我们是要修道的,我们要回到原点的,我们要回到自己身上。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衡量的话,好像和谁结婚又不一样了。
那么到底我们要不要去修?这是一条比较艰难的路,你没有办法再去责怪别人。要从自己身上去修出来那么多好的品质,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条路是比较艰难的一条路,但是一旦我们修的比较好,那就相当于我们是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我们可以提供五星级的服务,我们可以兼容一切的对象;那对方会觉得——不管是谁都觉得——找到你,他是幸福的。就像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骄傲地说,我嫁给谁他都是总统;那如果说我们成为那个更好的人,我们可能就会骄傲地说,我嫁给谁他都能幸福。那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更好?我们就成了一个最佳的婚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