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与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会谈,会上面对科研工作者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总书记认真听取、一一作答。总书记指出要创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基础科研、要打造有利于基础研究成长的良好科研生态。
首先,基础研究是科研事业发展的基石,要用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评估。基础科学研究是研究世界最本质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它是自然系统运行的基础。大到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人类从哪里诞生?小到日常生活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阴晴圆缺,人类在这些“隐形的规则”之上繁衍生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现代文明进程的高速发展阶段,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喷涌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科学技术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一个越发达的国家,它的科学研究体系必然是越成熟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科学研究,人民生活使用的物质的技术都依赖于外来进口,那这个国家就会被扼住脖子。如果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那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像空中阁楼。所以,基础科学是科研事业发展的基石。它关乎于整个国家人民未来的美好生活,是一项对人类发展来说都会长期有益的科学活动,不能按一般的眼光来看待。
其次要打造有利于基础研究成长的良好科研生态。良好的科研生态有利于促进基础研究的良性成长,那必然离不开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与“制度”。人才是任何一个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人才,组织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了使用的价值。而制度可以指导、约束、激励、规范人的行为,好的制度,引领组织走向好的发展。所以,要打造有利于基础研究成长的良好科研生态必须要引进、培养人才,要完善制度设计。“人才”方面,不仅要大胆创新,用有吸引力的待遇吸引外来高端人才,也要重视本土基础教育,从“小”做起,培养本土顶尖人才。另一方面,现在基础研究的相关制度仍需完善,基础科学在一般角度属于“冷门”科学,学科不占优势,总体经费受限,要在财政、金融、收税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科研生态圈,就没有一个积极创造的科研环境,就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如果我们依然需要依靠大量进口来维持人民生活所需,不解除“脖子上的那支手”的遏制,那将失去自己的主权与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