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回顾任何一件事,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
——《认知觉醒》情绪专注
思
简单来说,就是行动和感受,当你在想的东西完全匹配正在做的东西时,就称为——专注,就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这时整个过程的体验很棒,而且效率很高。然而大多数时,我们并非如此。
当我们处于行动时,我们的大脑总会有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在思考别的东西,而这往往是由情绪所引起的。当你在上课时,上课是行动,大脑却在边听边想中午吃什么;当你在阅读时,阅读是行动,大脑却在边处理视觉感知到的信息边想刚才那件事情我是不是没有处理好……这其中的情绪主要由两种,一种是无聊,一种是痛苦。当你上课时,由于老师的语速、讲述的内容等,可能很快被你理解,于是就容易分神开始去思考一些别的东西,当你大脑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返回课堂发现:哈!果然我还能跟得上。于是分神的次数就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至少我上课睡觉的时候都是这样,每次醒来发现自己都能跟上,刚开始可能只眯了不到1分钟,到后来就……而另外一种就是,由于内容和自己现阶段不匹配,难以理解,便容易分神去做容易的、舒适的事情。
但专注的状态往往需要慢慢进入,我们平常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我们需要用情绪过度,慢慢进入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五分钟法则,亦即不要思考任何事情,就先做五分钟。这五分钟就是一个很好的过度,让你有更大的概率静下心来、专注地进入状态。
PS:我很喜欢文章中用来描述专注的一则小故事,非常得传神: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