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榆芬菲竟不留,
小庭今日雨阴稠。
三春莺蝶浑如梦,
南诏楼台尽欲秋。
轻步偶随风力转,
含情犹共水声流。
16年10月 日,初秋,不知第几次来到大理,一路看尽她的繁华更替,住宿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避免不了的难题。我打心底里就喜欢安静,特别在旅游的日子里。
1905年若贝尔奖得主即细菌雪茄罗伯特.柯赫提出这样的警告——“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疾病。”经历一个多世界的我们,今天比以往近得多,宁静已经成了一种需要紧紧寻觅的稀有物种。城市、近郊、乡村、小屋、别墅都被无情的入侵。而那些反噪音策略,耳塞、耳机甚至特质的噪音消除处理,却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无法帮助我们聆听大地的声音,大地一直在或低或高、或远或近地聆唱。
我去过不同的地方,领略过不同的宁静。在我的心里,宁静是种声音,也是许许多多种声音。我听过——宁静是草原狼对月光的长嚎,是秋初、深冬落雪的低语,是等到夏初惊雷的节奏,是一年四季传授花粉时翅膀带起的柔和,也是精灵们啁啁啾啾、拍拍扑扑的声音,惹得人好奇不已。在这种时候常常能感觉到美的诞生地,事实上凡是美好的失误——念书、祈祷、音乐、禅修、参拜、冥想都是出于安静,可是我却在都市里、忙碌里,慢慢——慢慢地失去了这种能力。
来到大理,常常断断续续地能恢复我与生俱来的能力——听一听宁静。所以需要费些心力选择住宿,最好哪儿能够去分辨声音、分辨宁静。此次,在网络平台上根据评价,有幸选择了德家文化客栈。在店家的导引下,一波三折地走过几个大理石铺成的巷道,终于找到这个隐秘的所在。与崇圣寺三塔南北并齐,两三百米外、隔着街,晨钟、暮鼓清晰可闻。远远便能看到秀雅地门头秀雅地挂着暗刻地行书“行书德家文化客栈,拾级而上是白族民居的照壁,哪儿有着客栈的棕褐色的理念“ ”,哦!对了!德家文化客栈秉承传统文化,不时开办弟子规学习课程。院落中有交流的茶桌,有写字的高台,顶上是钢化玻璃搭建的鱼塘。——
客栈里处处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房间不是命名为琴棋书画,就是定义为忠义仁孝,每个房间都有主题。走到哪里都有关心,每每遇到店家,或者服务员都能受到一份问候。在这儿,好像离开了尘世,好像是缺点的交通不变,因为让我们的选择变得简单,而成了特色。不愿在房里守着电视机的我和我的家人,我们此刻可以尽情的交流,真庆幸我们没了选择。店家在国庆是搞活动,我们有幸参与烧烤,亲自体验火苗的噼噼啪啪的热烈。早点、晚餐,都能见到店家们诚挚的饭前祷告。能听到古代的声音,感受古代的宁静。
屋子里、院落中,只要静心,就能听到想要的声音——秋季种子稀稀疏疏掉落的声音,随风而下轻柔飞舞而下的银杏叶像毯子一般笑着覆盖着大地,这场季节交替的宁静只是前奏,台风促使下的秋雨更是让人觉得神奇,突然之间的雨滴,让人陷入无尽的沉思——
不久便要离开,我相信一定会记住这份宁静,分享这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