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铭(文)
比政治抱负,慷慨悲凉,不如建安风骨;比肆意酣畅,随性洒脱,又不如竹林七贤。那么这家喻户晓的陈门风范,因为什么流传至今呢?
要说陈门风范,是由陈寔创立的。是从陈寔、陈纪、陈谌父子开始闻名于世的。他们以一家和睦、有德行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们在当时并称三君。
陈门风范是家喻户晓的一种精神典范,所以,听我讲讲他们到底怎么让人尊敬。
以学为善,对知识是尊重的,而对有求知欲的人是更是欣赏的。
有客人在陈太丘家留宿,太丘让季方、元方兄弟两人做饭,兄弟两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把心思都放在偷听上,定是会出个差错。果然,忘了放箄子(煮饭时用的竹屉子,使米不漏掉),米都落进锅了里。到了吃饭时,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芳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说话我俩都在偷听,结果饭都煮成粥了。"太丘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说的是什么吗?"兄弟回答:"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叙说,互相补充,太丘和客人谈论时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喝粥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干饭呢?"
以诚为重,守信守时,尽力维护自家的名誉。故名为方正,意思是正直,在德行、名誉问题上绝不妥协。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出去玩。约在日中,可是过了日中那朋友还是没有来,于是太丘自顾自地走了,可是恰好刚等太丘去后,这朋友又来到太丘家门外。
此时,陈元方七岁,在门外嬉戏。太丘的朋友问他:"你老爸在吗?"元方答道":等您久久不来,不来已经走了。"这太丘的朋友勃然大怒道:"真不是人啊!与人家约好了,一起走却抛弃我,一个人走了。"
元方有礼貌却又有点生气的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日中一起走,而到中午还不来,就是没有信用;而对儿子骂父亲,就是无礼。"这朋友被这么一说,不由得惭愧不已,下车想把他请上来。元方却进门不管。
以礼为要,陈家彬彬有礼又才气过人,这也是陈门风范流传千古原因之一。
有一次有客人问陈季方:"你父亲陈太丘有什么功德能负天下重名呢?"这显然是对陈家树立的陈门风范的攻击,一旦答有所误,就如将陈门风范沐猴而冠,并饱受天下人耻笑。面对这样一个尖酸刻薄的问题,季方巧妙地回答道:"我父亲就譬如一颗桂树生在泰山的山脚下,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面被甘露所沾,下面被渊泉所润,而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呀。"表面上用了谦卑之言,看似贬低了自己,实是奠定了使陈门风一直所宣扬的——清高谦信的德行。
以孝为先,陈元方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此时,己变得畸形的儒道却是机械,毫无人性的。
陈太丘毕竟已年于古稀至耄耋之年,早晚有一天将与世长辞。而这一天终于到了,这不仅对于陈元方,对于陈家都是一个不幸的日子。陈元方的父亲陈太丘死后,整日哭泣哀恸,骨瘦如柴。他母亲安慰他,偷偷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恰好郭林宗去吊丧,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四海之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以你为傲。而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这暖和的锦缎被子?而且孔子的弟子宰我认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可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你难道要去学宰我吗?我不认为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来天宾客都不来吊唁了。陈元方这真真切切的孝道就被这死板的儒道给硬生生地摆了一通。可我们跨过郭林忠的话,还是能看到陈元方对父亲的敬爱。
陈门风范,就是以学为善,诚为本,礼为要,孝为先的一种精神。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如无子之教科书,逐渐构成了这流芳百世的陈门风范,成了魏晋之际一种可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