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培根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在新时代,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德才兼备。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品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直接的土壤。父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物质条件和家庭中的环境气氛,无不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品德成长和个性形成,家长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及 主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生活的小细节,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这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力。
前几年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林某的高考分数是:总分657分,单科成绩均在120分以上。他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时间可早可晚,素质教育却要抓住时机。“数理化不好不要紧,我们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一一这是他母亲的话。
的确如此,一个孩子道德品行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应当趁早。据他母亲回忆,林某3岁时,她下班回家后就照常到厨房忙活起来, 蹲在地上择菜,孩子看到了,就急急忙忙吃力地搬来小板凳,让她坐下。其实,择菜就几分钟工夫,根本用不着坐凳子,但她对孩子这一“画蛇添足”之举并没有忽视,来了个“画龙点睛”。她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儿,对他表示感谢,夸奖他小小年纪就会心疼妈妈。后来又当着他的面,在爸爸面前夸,在朋友们面前夸。这让他受到鼓舞,也让他意识到这是对他的肯 定,以后就一直这样保持下来了。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可以用来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关键是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去发现它,利用它。笔者的妈妈就做了和林某妈妈同样的事,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笔者的爸爸妈妈为了家在外奔波,笔者就负责准备晚饭,那时候通讯不发达,为了让爸爸妈妈吃上热乎的,笔者总是放学后先把饭焖好,把菜备好,然后写作业,一听到开门的声音,笔者便会马上走进厨房点火炒菜。这样一件平常的事,笔者的妈妈却逢人就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女儿如何如何懂事,让笔者觉得给爸爸妈妈做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让笔者从小就对家有责任感,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就应该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从那以后,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笔者都能张罗,大到卖坏掉的冰柜,买电视,小到换家里的水龙头,灯管。这样的经历让笔者从小就很独立,以至于在参加工作之后,对单位也有一种情怀,把单位当做家,认为自己是单位的一份子,就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应该注意去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秀品质,保护和发扬它,让这些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就使孩子形成了好的道德品质。 林某和笔者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道德品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抓好道德教育,就要从道德形成的起步点开始,达到先入为主,以便从一开始就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良好的、深刻的痕迹。
家庭道德教育的最佳开始时间一般认为是2-7岁,这时是孩子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时形成的一 切都非常牢固,并将作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实践证明:对一个不良个性及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个优良的品德要困难得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既要抓早,又要抓严,讲究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在家庭中开展品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寓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孩子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具体形象的特性,既好奇又爱模仿。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是从肤浅的表 面现象开始的,并逐步转入比较深入的本质的理解,而且常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因此,通过讲故事、看电影、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 有效的,但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和针对性。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选择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很多父母很重视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因此,子女可以从父母的模范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取很多有益的营养。
其次,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家里的环境和气氛的好坏对孩子道德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陶冶孩子的良好情操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成员要形成团结友爱、民主活泼、勤奋好学和勤俭朴素的好风气。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进程中是第一位的,每一个父母应该 从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孩子品德的培养。